从“自家娃”到“戏外人”
为什么会想到复排这部舞剧?或许是源自赵明一颗“思家”的心。赵明说,自从十年前他涉足舞剧领域,有两部戏他倾注心血最多,也最中意,最放不下,一部是女人戏《红楼梦》 ,另一部是男人戏《霸王别姬》 。这两部戏就像自己的一个女儿、一个儿子。 《红》剧土生土长在战友文工团,是自己一直守护着她的成长,经过不断的打磨,如今这部剧已枝繁叶茂,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而《霸》剧自诞生之日起,便在外漂泊,很多人对《霸》剧都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尤其是在海外演出时,赵明看到那么多外国人都对这个故事有着特别的情结,于是他更是把《霸》剧看做漂泊的孩子,十分渴望把它接回战友文工团,接回家。这样就可以和两个“孩子”长相守,呵护他们成长,不断的修改完善,把他们打造成精品。也正是由于这部剧是个男人戏,也是战争戏,而舞蹈力度和男子舞蹈的特征在其中十分明显,所以新版《霸王别姬》由战友文工团来演绎,也正是希望加强这个方面。在他看来,这些战士舞者的演绎非常到位和完美。
如果说十年前的赵明,是靠着对艺术的激情与狂热,靠的是直觉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踏入舞剧界,那种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激情四溢的编排让他对自己排的每一部戏都饱含深情,甚至常常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么经过十年的沉淀,随着一部一部经典舞剧在他手中诞生,他则变得理性了许多,冷静了许多,开始用一种冷静的情感,严谨的思维对待舞剧,对待角色与外界的评价。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十年磨一戏,我已经越来越激动不起来了,俨然成为了一个戏外人” 。这恰给赵明一个最好的视角,寻求独属于他的中国舞剧风格。
从“找风格”到“形成风格”
赵明有其特别之处,他很善于将各类舞蹈品种融会贯通,集于一身。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会看到各类舞种元素。 《霸王别姬》其实就集合了芭蕾舞、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于一剧。具体在什么时候运用哪类舞蹈,均由戏剧需要而定。比如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时候,常常会用到现代舞,现代舞善于表达抽象和意象;在人物角色定位上,常常会用到古典舞;而在表达古代士兵群体的时候,常常会用到当代舞;在项羽与虞姬的双人舞设计上,赵明又运用了芭蕾舞中的托举及配合技巧。用舞蹈表现性格, 《霸王别姬》最精彩的一笔在于刘邦的性格呈现。 “其实最难设计的是刘邦,由于要构成矛盾冲突,需要把刘邦塑造成背信弃义的形象,但是又不能简单的塑造成小人,否则就撑不起历史大人物的形象” 。赵明谈到。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赵明编导了非常精彩的一段舞蹈:在项羽无意黄袍加身,而刘邦借机抢占龙廷这一场戏中,人物性格的呈现令人拍案叫绝。赵明利用一件宽大的黄袍作道具,一只袖子给了项羽,另外一只袖子给了刘邦,项羽面对江山与美人的博弈,黄袍欲穿不能,欲脱不能;而刘邦紧盯项羽,时而对项羽俯首称臣,时而又想试图引导项羽脱下那一半黄袍,自己披上。这段男子双人舞可谓舞剧《霸王别姬》的华彩篇章。
“这十年间,我对中国舞剧有了一些全新的认知,怎么能够在磨一部剧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我想这种风格也是从最初的费劲‘找’到它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我的舞剧内容一定是扎实的,但表现却可以很意象。剧情首先要很清晰,但在舞蹈编创动作上则更强调其写意化,这就是我追求的舞剧风格的归宿。如果说不同于其他编舞的特点,一句话——永远在出格,但又在大家的审美接受范围内。这种奇妙的艺术平衡是我的追求所在。 ”赵明说。(中国艺术报/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