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产品不仅为兵服务,也是军兵种的现代军人的品牌和代言人,各自发展的方向可以不一样。军队软实力建设包括传播形象,文艺形式是最简易最有效果的广而告之,比如总政军乐团、海军军乐团,武警有个男声合唱团,唱军歌很棒,唱《天路》也很棒。
经过三十多年的变革,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国际化趋势日益加快,军队文工团的设计,应该越来越现代化,有些艺术形态已经不适应了。
南方周末:怎样打造出部队的具有差异化品牌的文工团?
付林:一些艺术风格是独特的,它自然能留下来。我们海军上世纪70年代以传统为主,出现胡宝善的“我爱蓝色的海洋”,卞小珍的“太阳最红”;80年代以流行为主,出现苏小明的“军港之夜”,程琳的“小螺号”;90年代是以宋祖英、吕继宏等人的民歌为主,也产生大量社会题材的歌,一切是自然形成的。
时代需要独特的艺术气质,应该有职业性和专业性。比如我们团有个舞蹈叫《刀锋》,不管谁看,都特别有力量,能感染人。过去,总政歌舞团的舞蹈,还有南京军区的、沈阳军区的舞蹈都挺棒,他们跟地方的完全不一样,逐渐形成了风格。
现在的关键,是要挑最有力量的、最有魅力的艺术形态,支撑一个军队的形象。《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也好,《我爱祖国的蓝天》也好,要把它做精,具有传统的和时代感,军内军外都能接受。艺术创新很重要,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有爱尔兰式的“踢踏舞团”?为什么不可以有“雅尼乐团”、“雅尔电子乐团”,不可以有“女子十二乐坊”、“玖月奇迹”甚至“少女时代”?
不能让政治的元素完全控制了艺术。我们的部队应该是先进文化的,但是为谁而歌要弄明白,相信艺术本体的力量。宣传植入文化产品会生产出软弱无力的低端产品。当然,像反映战士生活的主旋律歌,仍然需要军队文工团去承担,《说打就打》、《咱当兵的人》仍然是我们的创作主流。
既要为部队服务,又要为社会服务
真正靠市场来考验你的团队,这是好事儿。
南方周末: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是,文工团究竟应该为谁服务,文工团应该如何定位才能适合自身的发展?
付林:为兵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两个服务同时提行不行?这个还有待研究。但是打造属于军队的品牌,塑造一种独特的形象,非常健康,非常有力量,把正能量传输给社会,那你起的作用,不只是为部队服务这一点了。
在为部队做好了服务,有过剩的能量,干嘛不走向社会呢。像有的舞台演出、军乐团演出,现在走向社会,那是正能量,代表了军队文化。在大社会文化和现代文化当中,它是一个大海军的品牌,是一个大空军的品牌,占有一个独特的席位。这一部分贡献,不能被替换掉了。
南方周末:人们会担心军队的封闭式管理和社会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文工团走进社会,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付林:难题还是制度建设,目前的界限划得并不清楚。如果文工团保留,不走以前的老路,要往前改革,要有这两个服务机制——为部队服务和为社会服务,哪些部门应该有点自己的约束,哪些服务是能提倡的。
空军的话剧团最典型,它的电视剧已经融入社会了,那些名角儿,在市场上很有影响。紧接着我们要研讨的问题,就是文工团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要把市场行为看成为社会服务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要完全杜绝。文工团有腕儿、有人才,就要接触社会。
宋祖英的世界巡演,宋祖英和陈思思台湾演出,戴玉强“三高”为英国女王演出,都为国家、军队赢得荣誉。真正靠市场来考验你的团队,是好事儿。
大家埋单也是为了看好的节目,将来的优胜劣汰是靠市场。当然,文工团不能做成一个纯商业类的机构,因为你是部队团体,大家养你,你成天净想着赚钱,也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