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和尚是关仲航儿子的一个弟子,现在住在贵州的山里,和尚和国鹏通过微信保持联络,他被国鹏收集的故事感动,最后没费什么周折,很痛快地就把录音传了过来。国鹏说,自己每天在做的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中国古琴人际关系网。
帮助国鹏的,除了古琴圈的人,还有老唱片收藏界的人。胶木唱片的转录,必须首先找到当年老唱机才能播放。
去年冬天,国鹏有机会得到他一直在寻找的1934年录制的南京琴家夏一峰的两张唱片,《良宵引》和《静观吟》,以及徐元白1934年录制的《普庵咒》。提供录音的是扬州的斫琴家马维衡,在他的古琴博物馆中珍藏有当年北京闵派琴家陈长林送给他的原始碟片。
国鹏从陈长林口中得知这一消息,他给马维衡打了一个很久的电话,马维衡被国鹏感动,同意提供资料。之后马维衡借扬州古筝乐器厂厂长在北京出差的机会把唱片从扬州带给国鹏,马维衡的这位朋友住在机场附近,而国鹏只有一天时间转录。
“这一天北京下着大雪,上午我从位于西五环的家中出发到位于顺义的首都机场附近的宾馆先取回唱片,下午4点回西四环国际台做节目,7点下直播后飞奔去北四环健翔桥找擅长处理民国老唱片的何毅先生,让他备好唱机,我带着专业设备采录,完工后我开车再专门把两张老唱片送到首都机场附近的宾馆,半夜再回到位于西五环的石景山,一天内光是开车就将近200公里。”这样辗转的事情在过去8年里还有很多很多。
4 琴家相助
林友仁拿出一个大箱子,箱子里面装了23盘古琴老磁带,这些是他一生收集和整理的古琴录音精华,全部是已经过世的老琴家的老录音。林友仁没做过多的解释,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拿去整理吧”。
林友仁将毕生收藏无私托付
收集工作做到后来,国鹏发现能给他资料的人越来越少,而且他需要拜访的古琴圈的人的段位也越来越高,很多资料必须要找到琴家本人才有可能拿到。
2010年秋天,国鹏通过苏州琴友徐梁认识了徐的老师广陵派大师林友仁。林友仁当时在北京的女儿林晨家里养病。国鹏以帮徐梁带礼物给林友仁为契机,有了第一次去林家拜访的机会。那一天,国鹏只是向林友仁父女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录音,其他内容并没有聊太多。
过了一段时间,林晨主动给国鹏打来了电话,让他再去家里见一次父亲,并在电话里说有些东西要给他做整理。再次到了林家后,林友仁拿出一个大箱子,箱子里面装了23盘古琴老磁带,这些是他一生收集和整理的古琴录音精华,全部是已经过世的老琴家的老录音。林友仁没做过多的解释,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拿去整理吧”。国鹏深知这责任重大。
在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鹏完成了林友仁交给他的这批磁带的数字化整理工作。他一边做整理的同时,还一边在进行琴家们的采访工作,国内重要的琴家,他几乎都进行过采访,并且留下了影音资料。2012年11月,国鹏来到了林友仁在上海的家,他打算对林也进行一次系统的采访,他想请林友仁谈谈这批老录音资料是怎么搜集到的,以及回顾自己的古琴生涯。
当时林友仁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白天需要做血液透析,国鹏当天晚上9:30到的林家。在采访的过程里,国鹏几次担心林友仁的身体状况,好几次表示“今天就先到这里吧,下次我再来再聊”。但是林友仁坚持要当天聊完所有的内容。国鹏当天拍下的照片里,林家的时钟显示着时间的推进。林友仁不仅回忆了自己收集老录音的过程,还提到自己录制的唱片里,最满意的一张是他1998年在英国南威尔士录制的《林友仁古琴艺术》,他提到了当时使用的琴、自己录制时的状态、还有用的是哪份谱子。林友仁讲到自己年轻时在上海音乐学院做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时候,国鹏也理解了为何他愿意如此慷慨地将自己毕生收集的资料提供出来,因为林友仁如今看到有个年轻人在做自己当年的事情,有种托付和传承的感觉。
这次采访持续了3个小时,林友仁一直和国鹏聊到了第二天凌晨。国鹏临走的时候,林友仁拉着他的手说“这件事你好好做。”
那是国鹏最后一次见到林友仁,2013年10月12日21时40分,林友仁在上海去世,享年75岁。
在国鹏收集古琴老录音的过程里,身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林晨也一直在支持和帮助他。“林家两代人在帮我做这个事情,毫无保留。这是所有古琴老录音收集故事里,我最难忘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