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壮乡首府南宁市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从创造性地组织开展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活动,到连续举办享誉国内外的国际民歌节,激发文化新活力,让更多百姓享受文化发展、繁荣的果实。
长期以来,重设施轻组织、缺乏可操作载体,一直是基层文化服务的瓶颈。2010年以来,南宁通过开展每年一届的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建立市、县、镇、村四位一体的文化活动组织体系,通过层层发动、层层开展,建立镇、街道文化和体育活动协会,广泛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形成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活动网络。
在南宁市江南区,由120多位辖区女性居民和驻辖区企业女职工组成的江南韵艺术团可谓是小有名气。“除了经常在各个社区交流表演以外,楼盘开张、企业搞活动,都会请我们去。”退休工人辛宝珍说,她们每天早上都坚持参加节目排练,不但锻炼了身体,还把她们的欢乐带给观众,而在参加南宁市举行的大展演之后,大家积极性更高。
在江南区,这样的艺术团还有很多,仅仅在五一社区,比较活跃的文艺团体就有9个,其中“林玉芳艺术团”已有20年历史。江南区文化新闻出版体育局局长谢嘉说,江南区除了对文艺团体进行一定资金支持以外,还采取企业和社区、乡村联合的方式,与有实力的企业共同策划组织开展活动,使文艺活动得到一定的资金和物资赞助。
除了在物质上给予帮助,南宁市还注重提高群众文化的质量。“每年3月到11月,我几乎没有过过周末。”南宁市西乡塘区文化馆馆长黄宝荣说,起初他只是去帮助社区的文艺队修改节目,后来参加大展演的群众越来越多,热情越来越高,他就常常被社区村镇的群众抢着请去指导排练节目了。
“大展演激活了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武鸣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吴秀红说,目前武鸣县有130多个文艺队,几届大展演过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模仿到原创,产生了一大批高质量的文艺作品。
这仅是南宁市通过开展大展演,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转变的缩影。记者了解到,自2010年首届活动开展以来,大展演累计演出7000多场,参与群众400多万人次,初步形成了村村建阵地,乡乡搭舞台,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的良好局面。
“大展演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不断提高乡村社区开展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发展的能力,充分调动基层文化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乡村社区文艺队伍演出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南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吕洁说,对政府来说,组织大展演不仅是“唱一首歌,演一场戏”,而是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办实事、谋福利的一种方式,把文化建设放到保民生的高度,让老百姓从中得到精神需求的满足。
南宁有“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之美称,在大展演“百姓小舞台”日渐融入市民日常生活的同时,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也更加强调民歌的本质,成为百姓一年一度“赶歌圩”的好日子。
壮乡自古就有赶歌圩的传统,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是传统歌圩的演绎和创新。在今年9月于南宁举行的国际民歌艺术节上,文艺演出晚会以歌圩为框架,民歌比重达整个晚会编排的90%。为了使百姓能更近距离地享受民歌带来的乐趣,今年的国际民歌艺术节票价全面下调,推出百姓票价,一些位置的票价下调达600元之多。此外,民歌节还划出专门区域,邀请道德模范、劳动模范以及在一线和基层工作的先进工作者代表和农民工代表观看演出。“以前多是在广场歌台、电视上看民歌节文艺演出。”一位观众兴奋地说,今年他们全家出动,在现场赶了一场难忘的歌圩。(新华网广西)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