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告诉记者:“我们对入选‘BOB计划’的学生实行特殊培养方案,采用学分制的目标管理方式,给予入选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以及雄厚的资金支持,不用学年、考勤束缚他们。在总的课程标准没有变的情况下,具体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由学生来决定,让他们可以自由安排、控制学习和演出实践的时间。”
学院要求,入选学生须在规定学制内完成本专业教学方案规定的各类学分。除专业课程应按所在系的规定要求外,其他必修课的具体修读时间、修毕考试时间由学生自主决定,全部选修学分必须于毕业学年第一学期完成。学生导师应与学生共同商议制定学习计划,并督导学生按计划实施。选修课程规定学分中的三分之一应根据学院选修课的相关规定进行网上选课,可以不计考勤,但必须参加考试;另外三分之二的学分可通过参加国内外比赛、开音乐会、国外学习、参加大师班学习获得。学生在院外就学所获得的学分也可以累计到本人的总学分中。
另外,学院对入选学生取消了常规艺术实践的要求,但要求他们每年举办两场独奏(唱)音乐会,且每场曲目不得重复。入选学生要于每年12月底前上报音乐会成果的实况DVD录像、节目单等,逾期不报或未达到要求者,将取消其在“BOB计划”的资格,被取消资格者也不得再次申报本计划。“我们鼓励学生在校外举行音乐会,但毕业个人专场音乐会必须在校内举行。音乐会可以检验、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周海宏说。
除了为入选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外,学院每年向每人提供5万元的支持经费,用于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大师班、巡演及短期国外学习。对于成就杰出者,学院还将在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免以及推荐用人单位环节予以政策倾斜。
毕业时,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指定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入选学生在学习期间所获得的专业成就进行综合评定,将向成就杰出者颁发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杰出人才”证书。对获此证书学生的导师,将颁发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杰出人才”导师证书,并给予适当奖励。
“这个计划的核心初衷是‘让有天赋的人脱颖而出’。给学生提供平台,赋予他们一种光环和荣耀之后,学生的意识、状态就完全不同了,产生了发展事业的动力,对他们的促进是非常大的。由于有资金的支持,很多学生更容易出去参加大型比赛,不少人拿奖、取得了好名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际也促进了其他学生,很多学生都在积极争取这个名额,具有很好的拉动效应。”周海宏告诉记者。
周海宏表示, 自2011年起至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目前还在试行中。为了更好地推进项目,学院将会通过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逐步进行调整、修订。
相关链接
1990年出生于山东淄博的夏侯金旭,从高一开始师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声乐研究室主任王宪林学习声乐,高二时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2011年12月,当时上四年级的夏侯金旭在第十四届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荣获第三名,成为历届新声音比赛中最年轻的获奖选手,也是首位中国获奖者,并借此入选中央音乐学院首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12年7月,夏侯金旭完成学业,提前一年毕业,受邀进入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签约成为了该歌剧院的青年演员。同年9月,他迎来了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首秀,扮演威尔第的四幕意大利语版歌剧《唐卡洛》中的一个角色。
作为指导老师的王宪林在谈到自己的弟子时,总是一脸自豪。夏侯金旭入选计划后,王宪林仍按照普通学生的标准要求他,避开个人音乐会的时间都必须正常上课。王宪林计划利用学院提供的资金,帮夏侯金旭安排培训、出国学习,并在培训期间为他安排个人音乐会以及比赛。没想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3月份就发来了邀请,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学院和王宪林决定让夏侯金旭提前毕业。
“学习声乐的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但大学的课程又非常多,有些课跟专业没有什么关系,也不是很有必要,这就浪费了学生的练习时间。鉴于此,很多学生踊跃参加培养计划,希望能够腾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搞自己的专业。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儿。”王宪林告诉记者。
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王宪林也指出了可改善的地方。入选计划的学生均获奖无数,但在学习声乐的学生要在大学5年内得奖是很困难的事。与器乐培养的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在附中就频频得奖不同,学习声乐的孩子要先变声,再根据嗓音的差别加以后天培养,学生基本都是从17、18岁才开始正规学习声乐,成才较晚。他希望在评选声歌系的学生时,能从学生的资质方面考虑,不限定学年、不过分考虑获奖情况。(中国文化报/杨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