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也称为“BOB计划”,是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下,学院各学科专家共同研究开创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去年年底,学院最终确定的18名第二届拔尖创新人才与学院进行了签约。入选学生有何标准?采用哪种培养模式?记者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深入了解。
“BOB”为”Best of best”之缩写,意在从学院优秀的学生中,优中选优,并将其培养成为精英人才。“BOB计划”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项目,以培养国内、国际一流的音乐人才为核心任务。为了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学院对纳入计划的优秀学生设置了新的教学管理体系,通过专项经费支持、革新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以探索培养卓越音乐人才的新思路。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介绍,在实施办法试行期间,选拔对象暂时限定为钢琴系、管弦系、民乐系、声歌系一至三年级与指挥系一至四年级的学院在校生,以及附中的钢琴、管弦、民乐、声乐各专业的初二至高三年级在校生。考虑到表演人才成才早,在大学成才的几率较低,所以大学和中学的入选人数各占一半。
周海宏告诉记者:“我们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设定拔尖创新人才的总数维持在40名,第一届入选了12名,第二届入选了18名,今后将通过老生毕业、新生评选进入的方式进行人员更替。”
每年10月,各系部自行组织选拔确定名单后,提交“拔尖创新人才”评审委员会审议,名额根据当年学生专业情况由评审委员会确定。申请学生要自行录制可以展现自己水平的3分钟的演奏或表演录像,并在评审委员会议上播放,由申请学生的指导教师在评审委员会议上介绍学生情况和培养计划,所有申请学生的指导老师作为评审统一进行打分。经审议通过的学生,与学院签订培养协议,进入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学院向入选学生颁发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入选证书,向学生导师颁发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入选导师证书。
“选拔时没有硬性标准,只要评审老师凭着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这位学生能代表中央音乐学院的水平、能为所在学科带来荣耀,就可以为他投上一票。如,学习中提琴的学院在校生梅第杨、学习圆号的附中在校生曾韵都凭着精湛的演奏技巧,被全场评委老师一致认可。我们在评选时,已经脱离了学生标准,而是按照高水平的职业音乐家标准来进行评选的。”周海宏说。
培养时,教学计划性越强,针对性就越差,越严格就越僵化,并且这类学生都有非常强的个性,专业发展的方向、计划、步骤也不同,所以学院没有按照某种规定的章法来培养他们,而是给学生以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