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的乡土文学与戏曲特别是京剧有着骨肉难分的密切关系。为了把刘绍棠乡土文学研究引向深入,近年来,我这个对京剧艺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开始迷恋起京剧来。不仅对梅、程、荀、尚的唱腔爱得如痴如醉,而且对耿其昌、马长礼、童祥苓、刘长瑜、李维康等当代梨园名家的诸多唱段也品尝得有滋有味。而近来,被誉为京剧“老旦状元”的赵葆秀的卓著业绩和绝佳品德,更是唤起我对这位德艺双馨的京剧艺术家极大的敬仰之情。
早期的京剧,老旦这一角色多由老生或丑角演员兼演,而且大多为配角,无老旦挑大梁的剧目。后来,龚云甫开始饰演老旦,不再由老生或丑角演员兼演。这时的老旦在唱腔、念白和身段动作方面逐渐规范化。到了李多奎、李金泉的年代,老旦这一行当则更加成熟。赵葆秀卓有成效地继承了师父李金泉的优秀传统。并不是京剧内行家庭出身的赵葆秀超常的勤奋,当年每天上班时,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从不迟到早退。不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老旦行当的所有角色,她都排演过。经常出没京剧院的观众都知道:《钓金龟》中的康氏、《赤桑镇》中的吴妙贞、《望儿楼》中的窦太真、《打龙袍》中的李后、《西厢记》中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中的李母、《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以及《沙家浜》中的沙奶奶、《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杜鹃山》中的杜妈妈、《智取威虎山》中的李母等十多个观众耳熟能详的老旦这一角色,赵葆秀都成功地扮演过,给观众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赵葆秀不但老旦角色扮演得多,而且在艺术上有许多宝贵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与发展。她广学众家之长,通过独具特色的唱念做舞、形神兼备的综合表演技艺,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排、改编、整理了多出老旦挑梁的新剧目,彰显出十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可贵的时代感。赵葆秀的表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她饰演的老旦角色比先辈们饰演的都多。她以百余场饰演老旦挑大梁的记录,成为“老旦状元”,“对老旦由弱势行当转为与生、旦、净并列的重要行当,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京剧史上,对在新中国的阳光下长大,在改革开放新时代成为栋梁之材的赵葆秀,必将重重地写上一笔。这是肯定无疑的。并非梨园世家出身的赵葆秀为此感到光荣,广大京剧爱好者也对她抱有仰慕、钦羡之情。
我们十分崇敬的已故作家孙犁曾经说过:“对于文学,作家的情操决定其高下。”我想,孙犁老人的教诲,也适用于艺术,可以说,一个艺术家的情操,决定其高下。赵葆秀之所以成为有口皆碑的梨园模范,艺术上孜孜以求并有很多创新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她的好人品,恐怕是她受到业内外广大群众一致拥戴,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的更重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赵葆秀的好情操、好品德表现在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