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三:围观!“文化大篷车”、“露天电影院”。
提到“文化大篷车”,于洪区光辉街道开隆村的刘德春老人就乐得合不拢嘴,“我今年快70岁了,如今不愁吃不愁穿,就像有点乐子解闷,‘大篷车’好啊,让我在家门口就能看到好节目,这好事过去想都不敢想。”如今,东陵区文化馆的“文化大篷车”已经成为周边各大广场的常客,深入社区、村屯、建筑工地、农贸市场等地演出200多场,惠及群众近30万人次。在节目定位上,更更吧群文馆的“定餐”与老百姓的“点餐”相结合,使节目品味更适合群众的口味,更加得到热情观众的喜欢。
2012年5月,沈阳市举行了“百万市民看电影”活动,在城区50个广场、公园,100个社区,以及社会福利机构、建筑工地、大学校园放映电影5000场;在农村1500个社区和行政村,放映电影超过1.3万场,观众累计超过300万人次。举办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不但没有冲击全市电影院线票房,反而激发起群众更大的观影需求,《郭明义》、《潘作良》,一些主旋律电影在群众心中反响热烈。
“文化大舞台,群众唱主角”
让艺术惠民与群众文化良性互动
沈阳市、区两级宣传文化部门根据老百姓渴望学艺术、看演出,也希望登上舞台进行表演的心理特点,组织系列主题活动,其中2010年为23项、2011年为14项、2012年为24项,各区县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节,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建设的相辅相成。
镜头一:群众文化登台进荧屏
提到群众文化,人们常引用的一句话叫做“我的文化我做主”。在沈阳,它绝不是口号,而是市民及这座城市的一种文化自觉。图片所展现的是沈阳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的成果展演晚会,由1200多名艺术培训工程的学员,有的是在校学生、街道干部、公司职员,也有满头银发的社区群众,人们满心欢喜地表演歌舞、戏曲、乐器、合唱等节目,汇报艺术培训成果。
镜头二:大学生办起文化节
沈阳27所高校的40万大学生是大学生文化节的主角。图片是所展现的是由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音乐学院等高校联合策划的大学生文化节开幕式演出。本届文化节历时两个多月,共组织校园文化主题活动225项,直接参与人次50万左右,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文化生活,推进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互动。
镜头三:群众性诗社遍及城乡
在沈阳,诗歌这一古老而年轻的文艺种类,一直在群众中扎根、生长,成为这做城市的一道别致风景。图为泉园街道柳塘社区成立的诗社表演诗朗诵。该社现已发展到156位会员,其中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就有42人,近千首诗词被各级报刊发表。76岁的王尚文说,“我们主要以诗词形式,表达身边的事、眼前的景和心里的话,作者写起来有劲头,读者读起来也感觉有看头。”
镜头四:文化宜居提升幸福指数
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实施的这三年,市委、市政府自觉认识到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实现了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融合发展。实践证明,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直接关系民生幸福;文化艺术只有被人民所掌握,扎根在群众之中,才能焕发出最大的生命力;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抓文化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发展,就是抓城市文明的未来。(东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