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是沈阳市实施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三周年之际。三年时光,文化艺术在沈城生根发芽,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社会文明的有效载体。三年来,全市直接接受免费艺术培训和观看公益文艺演出的群众达860万人次,广大群众成为先进文化的受益者、享受者、创造者。
自2010年4月起,为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文化利益,沈阳市实施了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即“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和“百万市民艺术共享工程”。通过整合全市各类文化艺术资源,组织面向大众、覆盖城乡、门类多样的免费艺术培训、常态惠民演出、公益电影放映、艺术作品展览以及相关群众文化活动,人民群众更加便捷地享有到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深入地参与城市主流文化的创造,呈现出党和政府引领人民共建共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局面。
“高层次、多门类”让群众接受专业的艺术培训
“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通过学习集中教学、社区分散教学和网上视频教学,各类文化艺术单位高层次、专业化的面对大众开展多个门类的免费艺术培训。其中,艺术类院校向百姓敞开大门,在校内开设“一对一小课”、“艺术团集体课”、“名师大讲堂”等课程,圆了百姓走进艺术殿堂的梦想。
经验一:高校课堂“请进来”
艺术惠民“双百万”工程一大特色就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艺术培训资源作用。如今,已有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大学、沈阳广播电视大学等7所高校积极参与这一工程。其中沈阳师范大学具有艺术专业特长的教学单位全面参与艺术培训工作,开设戏曲、舞蹈、音乐、书法、绘画、摄影、雕刻、手工艺品制作、服装设计等60多个培训项目,已在校内直接培训市民40万人次。
经验二:艺术指导“走下去”
在沈北新区文化艺术中心,有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锡伯族舞蹈培训班。从2010年开始,国家二级编导、“锡伯族文化传承者”肖昌及其妻子文兰就在这里义务指导培训市民爱好者,并吸收了十余名沈北各类学校的音乐舞蹈教师。经过三年发展,该培训班已吸收学员100余人,参加各类大型广场演出20余场。
2012年5月,沈阳市文联开办了“空中艺课堂”,组织了12个文艺家协会和3个直属文化单位,分门别类、成体系地开展文学艺术培训,现已举办各类辅导讲座438场,录制培训视频11个,在盛京文化网上产生广泛影响。
“常态化、大众化”让群众享受多样的文化生活
在“双百万”工程中,沈阳市属专业艺术院团通过获奖剧目公益演出、在市文化宫的周末常态惠民演出、公园节日惠民演出、定向惠民演出以及“送戏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活动等,不断丰富城乡百姓的文化生活,让百姓共享舞台艺术、电影艺术、美术书法摄影艺术。
亮点一:过瘾!免费常态化,周周有演出。
为使艺术大餐成为百姓的“家常饭”,沈阳演艺集团把市文化宫作为固定演出场所,每周演出4场,“二度梅”得主冯玉萍,梅花奖得主李静文、常东等悉数登场,老百姓免费领票观看。截至目前,已演出京剧、评剧、歌舞、曲艺、话剧410场,观众达40万人次,实现“沈城周周有演出,百姓免费有戏看”的靓丽风景。
亮点二:扎根!名角名票公园广场唱大戏。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这是曾在北方农村家喻户晓的一段民谣。如今,沈城这个“姥家门口”,可以是社区、广场、公园、工地和村头。提到中山公园的文艺演出,不得不提的一个文艺团体就是五环京剧团。这是一个完全由票友组成的京剧团体,现有成员75人,平均年龄48岁。这支民间票友京剧团的历史可追溯到1957年,曾受过马连良、迟金生、裘盛戎等大师临场指教。目前,他们以一种朝圣的心态对待国粹京剧,能够演出剧目达70余出,连续演出一个月不重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