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个世纪之前,在1913年5月29日晚的巴黎香榭丽舍剧院,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受俄罗斯芭蕾舞团委约而创作的芭蕾舞剧《春之祭》首演。这是一部描述俄罗斯史前时代祭献大地仪式的作品。在首演当晚,激烈凶猛的和弦以及痉挛般的节奏远远超出了观众的欣赏经验。于是在场观众自觉分成了两个阵营,反对者在演出过程中不但努力发出各种噪音,并且蠢蠢欲动地将随身物件扔向舞台和乐池,而支持者则对这些制造麻烦的人挥拳相向。
这一晚的情形早已载入史册,体现出了当时艺术无上的社会影响力。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中体现出的革命性也成为了音乐史的一个节点,百年来这部作品不但在芭蕾舞领域备受尊崇,在音乐厅更被奉为经典。即便是在今天人们可以听到各种光怪陆离的现代音乐,《春之祭》依然能够轻易地令观众热血沸腾,头皮发麻,达到又爱又恨的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在整整100年之后,全世界都会专门为一部作品举行百年纪念。2013年是瓦格纳、威尔第两位作曲家诞辰两百周年,还是英国作曲家布里顿诞辰百年,就一部单独的作品而言,人们给足了《春之祭》面子。
单从演奏和指挥难度来讲,《春之祭》直到今天依然是一部几乎到达极限的作品。不久之前马泽尔率领德国老牌劲旅慕尼黑爱乐在北京演出,也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更令人关注的是在上个周末,中央芭蕾舞团推出全新制作的《春之祭》,张艺指挥中芭乐团现场伴奏,具有突破性意义。此前《春之祭》在国内数次上演,但从来都是播放录音。
这一版由王新鹏执导的《春之祭》从服装到灯光、舞美都具有深刻的中国水墨印记,舞蹈动作编排颇具新意。遴选献祭少女的表演令人记忆深刻,演员们通过肢体进行的情节叙述极具节奏感,紧张得让观众透不过气。不过舞台上最终的献祭舞蹈却太过儒雅,很难让人感受到惊骇人心的原始力量,未能制造出一个具有爆发力的高潮,令人遗憾。
令人惊喜的无疑是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在作品的后半部分,复杂到极致的节奏被乐团成功拿下,虽然如此高度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音色细节换来的,但整体而言,作品首演百年之后,在中国的“第一次”令人满意。(京华时报/周皓)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