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文颂》结构更紧凑
其实,用音乐表达孔子思想并不是王宁的第一次。早在2009年,他就曾经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北京歌剧舞剧院合作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原创歌剧《孔子》,加上他多年对先秦文化的研究与积累,无论音乐风格的把握还是技巧的运用,他都心里有底。但怎样准确把握其主题思想,怎样精到梳理其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音乐手法加以艺术表达,在创作风格的坐标上怎样有分寸地拿捏……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以交响性音乐语汇与表现手法,对“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文化进行诠释,这原本就是一种对立与交互。如何用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出中国的文化韵味?这在王宁看来,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得靠和声、配器演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要从文化修养、技术修养上去把握、去寻找方法。如果想塑造一段祭孔的音乐,要去想象鼓、笙、箫等乐器会出什么声,该如何用西洋乐器去表达这些声音,但又不能是模仿。还需要考虑西洋乐器与民乐器之间的关系……”王宁想着是如何避免西洋、中国两层皮。
去年8月底,《人文颂》进行了一次试演,十几位国内文化界、音乐界的专家、学者在充分肯定作品的同时,提出了各自的意见。此后,王宁再次潜心半年时间,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其中,改动最大的是第一乐章《仁》,他采用了更贴近儒学真义的新主题,几乎是推倒重来,重新写了一遍。与原来的版本相比,新的《仁》配器更丰满,张力更大,戏剧性更加突出。
变化较大的还有第五乐章《信》。原先的主题歌是与音乐融合在一起的,王宁吸收了相关专家建议,将这首歌提取出来,放到了尾声部分。而对原有乐章进行了充实和调整。第五乐章与尾声进行连贯演奏,连续5遍演唱的主题歌将把乐曲推向高潮,令《人文颂》在恢弘壮丽的音乐中结束。“和原来相比,新版的《人文颂》结构更紧凑,细节打磨得更精致,逻辑性更强”,王宁说。这也将是今年9月将带到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版本。(深圳特区报/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