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王宁(资料图)
“更精练,更具张力,戏剧性更强!”在《人文颂》的彩排现场,作曲家王宁这样跟记者概括此版《人文颂》的最大变化。
为了这支篇幅仅1个小时的乐曲,王宁已经“折腾”了3年。从2010年接到创作任务以来,每一次试演,每一次研讨会,每一个领导、专家、观众的反馈,都会让王宁获得对作品的新的灵感。也就意味着新一轮殚精竭虑的修改提升的开始。今年3月以来,他干脆长住在深圳“蹲点创作”,日日与音符为伴。但如此“痛并快乐着”的创作过程,王宁始终觉得“值”。因为,将中华文化的“精气神”酣畅淋漓地体现在交响乐中,正是他的“中国梦”。
展现儒家文化神采
2010年7月,王宁接到了深圳交响乐团委约创作大型儒家文化交响乐《人文颂》的邀请,“我当时一听说是这个题材就很感兴趣”。作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如何用交响乐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一直是他所关心的课题。在王宁看来,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全世界都有贡献和影响。
王宁说:“国内目前还很少有用一部完整的交响乐作品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老、宏大与深邃的,这样大部头的作品对任何一个作曲家都是一个挑战,对我来说也将是我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人文颂》为王宁教授创作的第五部交响乐。动笔之前,他做了大量采风和资料搜集、研习等准备工作。从传统文化的渊薮中遴取智慧,在华夏音乐的江海中汲取营养,努力打造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充满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时代风格的作品。
为了表现《人文颂》的文化底蕴,王宁在仔细研读艺衡、韩望喜文学底稿的同时,大量涉猎先秦文化,了解儒家学说,从古代青铜器中找灵感,到南京夫子庙去感受编钟编磬演奏的启发,在孔子故里寻找创作的依据,并试图把几近失传的“吟诵”传统运用其中。王宁说他希望编钟、编磬、古琴等古代乐器能与西洋管弦乐完美结合,“中西合璧、古今相融,用恢弘大气的交响乐展现出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对于文学底稿,王宁表示:“如此厚实的文学脚本给我的创作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他赋予这部作品以强烈的画面感,每一章节都有一个意象,甚至色调。比如‘仁’的意象是‘山·水’,表达爱人之心,让中国文化的神韵跃然纸上,也便于作曲家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