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传统和现代,原本是矛盾的两面,如何调和?戏曲名家裴艳玲就曾公开表示反对“创新”,她认为,戏曲继承是根本。对此,韩再芬表示,“裴老师反对的是没有继承的胡乱创新。相对于京剧、昆曲等剧种,黄梅戏是年轻的,它自身又具有清新、自然、亲和、包容的特点,因此黄梅戏背负的包袱较少,创新相对容易。实际上,现在黄梅戏改革也走在各剧种之前。”
在韩再芬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戏曲创新,对不对,怎么走?一切都要问观众。除了革新黄梅戏的内容,韩再芬还积极探索黄梅戏的“新舞台”。 据透露,目前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正在与国内文化旅游投资巨头深圳华强集团谋划合作,将黄梅戏与高科技文化旅游结合,在当今社会中找到生存的“一席之地”。
靠名角带旺剧种的时代已过去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现在很多观众看戏是冲着名家、名角去,如果《徽州往事》没有韩再芬担纲主演还会“一票难求”吗?对此,韩再芬表示,看戏看角古来有之。但她认为,依靠一个角兴旺一个剧种的时代已经过去,“你看百老汇的音乐剧《猫》,几十年演出经久不衰,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演员,而不是所谓的名家、名角成就了《猫》。未来,黄梅戏的出路也是在剧本身,要靠好剧去带角。”
靠剧带角,说到底还是要研发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原创黄梅戏。“只有原创作品才能直接切入当下生活,更容易引起现代人共鸣。”韩再芬说。这些年,在排演原创黄梅戏的过程中,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培养、积累了一大批黄梅戏青年演员。此外,通过安徽再芬黄梅艺术基金会的投入,也培养了不少黄梅戏苗子。
“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第一、第二、第三梯队的演员。”据悉,今年年底,在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成立8周年之际,剧院将带着8台剧目,在合肥汇报演出24天。“我就演3台,其他的都是第二、第三梯队的演员们演。”韩再芬说。(深圳特区报/刘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