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还有重新编配的古曲《西江月》和《得胜令》也出现在当晚音乐会中。“在政府的支持下广东民族乐团添置了编钟、编磬、方响和云锣等古乐器组合,这也是我们首次在音乐会上尝试用和管弦乐的混搭来演绎古曲,作品在改编后不仅音响效果更为饱满,而且还突显出了一种中国式的典雅气质,现场观众的反响非常热烈。”岭南音乐要继承,更要发展。陈佐辉认为,在以“变”求新的探索道路上,“我们既要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大胆尝试中创新,但也要把握住一个度,那就是要保留岭南音乐的风格特色,一定要是中国人的、岭南文化的发声,这才是根本,也就是所谓的‘创新不守旧,发展不离根’。”
走职业化、市场化道路“音乐季”让岭南音乐发展壮大
“这台新作品音乐会不仅仅是广东民族乐团自身的成果,也是广东省民乐界包括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在内全体艺术工作者的努力成果,更是岭南音乐新时期创作的一个新起点!”在陈佐辉看来,广东音乐曾经的辉煌正是得益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涌现的一大批著名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们留下了近百首脍炙人口、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经典。“岭南音乐要不断发展壮大,首要的就是曲目的创作更新!我常说,作曲家就是乐团的衣食父母,没有好的作品,我们将会一事无成。”这无疑也是广东民族乐团在过去十多年里的职业化道路一直走在全国同行前列的“秘诀”之一,“乐团的发展关键在于对外的市场化运作和对内的艺术管理相结合,也就是要‘两手抓’———既要抓作品创作,也要抓人才培养,两者相辅相成,为了能更好去诠释优秀的作品,乐团自身的演奏实力和艺术修养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此外,陈佐辉认为,早在2002年创立的国内首个民族乐团音乐季,同样也是广东民族乐团坚持职业化和市场化的成功经验之一。“所谓的音乐季就是西方交响乐团的一种市场运作模式,这对民族乐团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定时、定点、售票的演出不仅能更好地去引导观众的文化消费习惯,还能因应音乐会的不同主题邀请不同的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同台合作,通过这样的交流,无形中提高了乐团的能力,同时开拓了观众的艺术视野和欣赏水平。”陈佐辉表示,音乐季深入开展,还有利于乐队配制的探索,“如今,根据音乐会的主题,我们在乐队配制上可以说是灵活多变,除了多达75人同台演奏的交响大乐队,还有40人左右的中型乐队,以及像潮州锣鼓队、广东音乐‘五架头’等化整为零的小组合。坚持多条腿走路,结果无论是音乐传承、乐团发展还是观众都将成为受益者。”(新快报/陈煜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