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走上了教师的工作岗位,成为了推进现代化教育的生力军,以及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希望。在记者看来,青年教师的普遍特点在于“创新”,而就青年民族器乐教师来说,他们学历高、知识面广、思维活跃,他们接触更多、更新的音乐作品与音乐风格的同时,对于教育教学活动也处处体现着灵活多变的思想。谈到教学形式上的创新时,邢璐告诉记者,“之前也曾提到我会让学生们去接触各种形式的音乐艺术,不仅包括独奏、组合、重奏、室内乐,还会向他们推荐优秀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进而打开他们的视野。我会鼓励我的学生们一定要学习好英语,这一点我是有切身体会,虽然音乐是一门通用的语言,但是到国外演出排练的时候,还是需要你自己去和国外的演奏家、作曲家、音乐人交流,语言不过关的话就会丧失掉很多更深层次交流的机会。此外,我会尽可能要求学生们学习好音乐基础课程,包括五线谱、视唱练耳、乐理、和声、作品分析等等,在学习时让他们一起研究,一起分析作品,把握准确的音乐形象与情感表达,这样不仅让学生们能够开阔视野、活跃思路,还能够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音乐素养。因为对于学生们来说,他们未来不仅仅是从事演奏,还可能从事与音乐相关联的各行各业,这些综合素质与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
以传统、经典与现代、先锋呈现二胡之美
自担任南京艺术学院青年二胡专业教师之后,邢璐除了肩负起“教书育人”责任将自己多年所学所感传授给学生们之外,也常常活跃在国内外的舞台之上,她的艺术足迹遍布欧,美,亚,澳洲的许多国家,应邀以独奏家的身份先后赴澳大利亚悉尼参加“中国悉尼室内乐音乐节”、赴荷兰参加Atlas 音乐节、赴英国伦敦参加“2012感知江苏文化周”、赴美国参加“普林斯顿国际中国音乐节”、赴芬兰参加“赫尔辛基现代音乐节”等等,以及中国国际胡琴节,首届北京胡琴艺术节,首届江苏省文化艺术节等重要音乐活动。并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举办二胡专题讲座,成为了同龄二胡演奏专业内的佼佼者。
说起近几年赴国外进行演出活动,邢璐告诉记者有两次演出活动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次是2012年10月参加“美国普林斯顿国际中国音乐节”,她不仅担任了音乐节器乐比赛的评委,并且登上了世界级音乐殿堂--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进行二胡独奏表演;另一次是前不久赴芬兰参加“赫尔辛基现代音乐节”,与荷兰atlas乐团合作演奏了七首现代室内乐新作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自身实力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交流与来往愈加频繁,中国民族音乐与世界音乐之间的融汇也初显峥嵘。近些年,通过前辈艺术家们的不断努力与演出宣传,我们的传统民族器乐开始走出国门活跃在世界音乐的舞台,民族乐器也引起了许多国外音乐人的兴趣。就二胡而言,许多国外的作曲家也开始将二胡作为独奏乐器为其创作作品,就像此次我与荷兰atlas乐团合作,他们委约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作曲家来专门为乐团与二胡创作新作品,这其中包括了意大利作曲家Stefano Bellon为二胡与室内乐创作的作品《Capricio con Rovine》。这位意大利作曲家非常喜欢二胡,曾经创作过一系列二胡作品,我之前与严洁敏老师曾在首届北京胡琴艺术节上演奏过他创作的胡琴四重奏作品《急板》。”
“《Capricio con Rovine》这首作品非常现代、非常先锋,作曲家对二胡的技术、技巧、音色进行了非常深入地发掘,不仅节奏复杂,也带有强烈的炫技性,可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作品。当时,我与乐团一起排练的时候,乐团的演奏家们还开玩笑说:曲作者太过于为难二胡演奏者了,但邢的出色表现会激励他写出更难的作品。”在与记者讲述国外演出经历的过程中,邢璐也表述了她对二胡在世界音乐舞台中的理解。“虽然二胡这件民族乐器已经走出国门,但对于国外许多听众来说,它仍是非常陌生的,仍有许多人不知道二胡,没有听过二胡的声音。对于一些专业的音乐人士来说,他们大多对二胡的印象还停留在阿炳、刘天华的时代,当然这也是最能代表二胡乐器传统与个性的经典,但我还是希望能够通过与国外乐团与作曲家的合作展现二胡多方面的潜质与可塑性,让大家了解二胡同样能够胜任现代作品的演绎或是一些人性化、抽象化音乐语言的表达。虽然我们与西方在文化上、语言上、地域上存在种种差异与隔阂,但是真正好的音乐一定是可以跨越这些障碍,使得听者的内心产生共鸣,从而得到承认。”
在邢璐的身上,记者不仅看到了她对二胡艺术的执着追求,更看到了她自身所具备无限潜力,就连二胡学会秘书长梁强华先生都曾称赞“民乐正需要像邢璐这样的青年一代来为之注入更多、更新鲜的活力,希望通过她们能够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民乐、喜欢民乐。”(来源:新华娱乐)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