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起步阶段的初学者因为技术与控制不足的原因,必然会产生一些杂音,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正因如此基本功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训练的过程肯定是枯燥的,即使再喜欢也只能通过不断地练习,提升自己的演奏技术来克服。我在这方面还算是比较顺利的,对我而言,最大的困难就是与小孩子的天性作斗争,毕竟小孩子缺乏一定的耐性坐不住,看到别的小朋友玩耍的时候,我自然也想要加入其中,但若是让我放弃自己喜欢的二胡,我又觉得非常不舍,就这样在徘徊中我度过了这个阶段。此外,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父母为我学习所营造的环境与氛围。以现在为例,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琴,只是把学费一掏,就将孩子交给老师了,而我的父母却不会这样。我的母亲并不是从事音乐专业,对于音乐也不是很懂,但当我学习时她会认真地旁听并做详细的笔记,以备在回家练习时能够充当监督、陪练的角色。甚至有一次,我要上台演出《赛马》这首曲子,当时在廊坊本地怎么也找不到弹奏扬琴的人,为了能够让我正常演出,母亲白天工作,晚上熬夜练习扬琴,经过两个月的辛苦,她最终能够为我伴奏。因此,正是源于父母所营造的环境与氛围,让我感动,同时也造就了我在学琴过程中不断坚持地走下去。”
思维转变 携手二胡踏入专业
或许是天意使然,或许是于琳与二胡的缘份还未完全来到,虽然二胡一直伴随她不断成长,但在人生的第一个叉路口,于琳并未选择与二胡相关的专业,而是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之所以我会选择当老师,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缘于我的性格比较适合于任教,在教师的岗位上我更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与个人的优势,作为一名教师最终的是要具有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恰恰是我所拥有的,所以我选择成为的一名老师,并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园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我相信这也是所有老师最大的愿望与最欣慰的事情。”担任幼儿教师工作的两年时间中,于琳并未放弃二胡,而是继续着她与二胡的共同成长,随着汲取知识的速度与前进的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快,她对二胡艺术的渴望亦越来越强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于琳毅然辞去了幼儿教师的工作,决定报考专业音乐院校以满足她对二胡的追求。
在父母的支持与鼓励之下,于琳报考并考入了天津音乐学院,踏入了一个崭新的二胡领域,不仅接触到了更高层次的二胡艺术,也接触到了更多、更优秀的二胡教师,她师从于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板胡名家张巍老师学习板胡,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林聪教授学习二胡,还跟随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居文郁教授学习广东音乐及高胡演奏,也曾拜师于中央音乐学院赵寒阳老师、张韶老师研习二胡艺术。随着老师们的要求不断提高,于琳的艺术思维与艺术视野不断扩大,对自己也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在众位老师的教导与天津音乐学院音乐氛围的熏陶下,她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学习与不断执着追求,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天津音乐学院研究生部继续师从于林聪教授,音乐世界的大门彻底地为于琳而敞开。
进入天津音乐学院研究生阶段后,于琳的眼界更为开阔,在潜心研习二胡艺术的同时,更是广泛地汲取着胡琴相关专业的知识,曾拜访了著名板胡演奏家、教育家沈诚教授研习板胡艺术,可以说板胡、高胡音乐都成为了她不断进步的养分,融汇了更多的音乐词汇,也让她的音乐表现与音乐表达更为丰富。2009年,于琳研究生即将毕业之际,她先后举办了两场毕业音乐会,一场为综合类胡琴音乐会,包括二胡、板胡、高胡,一场为二胡专场音乐会。在音乐会上,于琳全方位地展现了她精湛的胡琴演奏技艺,扎实的演奏功底、细腻的音乐情感与丰富的音乐感染力,赢得了老师们与学生们的肯定与赞誉。谈及毕业音乐会,记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如今对于音乐表演与演奏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之中有很多人都会将毕业音乐会当作是一件任务或是一项指标来完成,或不重视,或敷衍了事,作为经历者的于琳又是如何来看待的?“在我看来,毕业音乐会是一种自我要求,是一种纪念与记录。首先,我可以通过音乐会的形式记录这一阶段的技术及对音乐的理解,在这一阶段中,我能够将音乐诠释到怎样的地步,是否能够自如表达心中所想;其次,通过音乐会的演出实践也可以使自己的演奏各方面得到一次磨砺、锻炼与成长,对自己习琴的思想进行进一步的总结与沉淀;最后,也是希望能够为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留下一份音像形式的纪念。所以,综合来看,毕业音乐会对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