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行业新闻 >> 广西:山歌融入新元素壮家改良老手艺

广西:山歌融入新元素壮家改良老手艺
录入时间:2013/7/18 11:02: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从黄肖琴家出来,大家对靖西绣球产业发展各抒己见:绣球虽然好看,但实用性不强,人们不会重复购买,限制了绣球产业的扩大发展;绣球品种、花色单一,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在提高品种的丰富性上还需要多下工夫。在提高绣球实用性上,旧州人已经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开发绣球的药用价值,在绣球里面装入保健药品,满足了用户养生保健的需求……

  拐过一条街,旧州老街中心壮音阁上的壮族民俗表演开始了。

  靖西壮族博物馆民俗艺术团的民间艺人,为文艺家们表演了田间矮人舞《喜庆丰收》、壮族末伦《老汉哭山河》、壮剧演唱《赞瓦氏夫人》、民间习俗表演《舞乳狗》、壮族乐器合奏《靖西八音》、巫调《保平安》、民间婚俗表演《马缘接新娘》等节目。充满壮民族风情的民俗展示,引起文艺家们极大兴趣。演出结束后,大家涌上舞台,围着民间艺人们交流、拍照、录音、录像。艺术团团长李西克是当地有名的民间艺人,几十年来致力于研究壮族乐器的制作、改良。他拿出一个田螺,随口吹奏出一段乐曲。大家立刻将他团团围住,拿过田螺仔细观摩,发现田螺被他开了一个小口,尾巴处用一片薄膜封住。“口子开多大很有讲究,用力要轻,不能开太大。”有懂乐器的拿过来吹了一下,发出滋滋的响声,引来一阵会心的笑声。

  回程中,此次采风团领队、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黄云龙告诉大家,靖西壮族博物馆民俗艺术团成立10多年,成员由旧州及周边地区民间艺人组成,其间有几位老艺人已经离开人世。他们表演的民俗节目很受艺术工作者、游客欢迎,在当地有很高知名度。

  采风 创作开拓新题材

  采风团成员大多是来自全区基层单位的文艺骨干,从事不同艺术门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次边境采风之行,文艺家们饱览边地大美风光,感受、采集壮族山歌、民俗文化,收获着心灵的富足和艺术的感悟。他们纷纷表示,回去以后,要创作一些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为当地群众文艺演出提供好作品、好节目。

  崇左市花山民族文化艺术传承创作中心主任卢素珍告诉记者,看了大新、靖西两地的文艺演出,对自己启发颇深,今后在开拓花山文艺题材和演出形式上,将做一些新的探索。来宾市忻城县文化馆副馆长朱日东能谱曲、会唱歌,从他几天来唱的一些自创歌曲中,记者感到,他虽是壮族,作品却并不拘泥于壮族音乐,而是在保留壮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很多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他说,大新、靖西地区的山歌、民俗与忻城多有不同,此次采风收集的音乐素材,有些将会运用到以后的歌曲创作中。(广西日报/记者赵娟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