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管弦乐团中提琴首席李博接受媒体采访。在谈到“艺术理想”时,李博表示每次音乐会上,观众们强烈的共鸣和欢呼都让他觉得孤独的演奏灵魂找到了知音,能够为观众演奏音乐、带去快乐,是他心里最真实的追求,用李博的话说“这就是我的艺术理想”。
他,从小喜爱音乐,80年代流行的《渴望》、《黄土高坡》等都是“拿手曲目”,用父母的话说“见谁都唱,吓得不敢带他出门”。
他,高中时期有幸拜在中央音乐学院何荣教授门下学习中提琴演奏,2年半的时间他凭借不懈的努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最终跨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并从大二起担任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中提琴首席,这在乐团近年历史上绝无仅有。
他说每次演奏巴赫的音乐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于是18岁那年,他在国内首演了这套被称为弦乐艺术史上圣经的巴赫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中提琴版,在当时引起了业界的强烈关注和轰动,随后又进行了全国十余场巡演,包括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及家人举办专场音乐会……
他就是香港管弦乐团中提琴首席李博,一个28岁的黑龙江大男孩。电话那头的李博语速很快,每次在笔者的提醒下,慢下来的语速不知不觉就又加了马力,听得出他是一个阳光、幽默、又有韧劲的演奏家。当笔者问道:从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中提首席,到美国亚特兰大歌剧院中提首席,到中国国家大剧院[微博]管弦乐团中提首席,直到今天担任亚洲区内最具领导地位的乐团之一的香港管弦乐团的中提首席,你是怎么做到的?电话那头的李博沉思:“也许是机遇……”
“气倒恩师”
从此明白做艺术要一丝不苟
李博的艺术道路很玄妙:因为喜欢音乐,妈妈带他走进少年宫;因为去少年宫遇见的第一个老师是拉小提琴的,他便与提琴结缘;因为去北京国际音乐节听音乐会巧遇何荣教授,所以有幸拜在何荣老师门下。而那年李博已经15岁,作为一名高一的学生,他的年龄对于大多数学琴并立志走上专业道路的孩子来说实在太晚了。说到这,李博甚是感慨:“我妈陪我来北京求学,我妈说既然来了就没有回头的机会。当时我的目标就是中央院,可别的学生都从小学就开始学琴,我都高一了连中音谱号都不认识,所以别人每天练3、4个小时,我就练8个小时直到高考,用勤奋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当时的李博心怀梦想,奋起直追,像是“超级玛丽”不知疲倦,付出所有。
对于需要一对一授课的艺术学习而言,能遇上一位好老师是一生的幸事,李博就是这样一位幸运儿:“何荣老师是我的恩师,他并没有把我当成传统意义的‘徒弟’,而更像是朋友的关系。专业上的问题问老师,生活上的也问,何老师特别随和,还经常叫我们聚餐,自掏腰包帮我们联系演出。”但有一件事让李博至今铭记,因为那次他把老师气病了:“有一次何老师和爱人陈漪涟教授(钢琴教授,周广仁先生的女儿)一块给我上课。陈老师做艺术也是以严谨著称,她尤其在对乐曲内在情感的处理上解开了我很多疑团。课上有一个音,老师说我拉的不好,她一遍遍解释,我一遍遍重来,2个小时过去了,我浑身都是汗,后来老师着急了,直接从沙发上蹦起来把我说哭了,我记得当时还有邻居敲门,以为夫妻打架了,最后我终于拉到老师满意才下课回家。第二天陈老师就病了,到现在我都特别愧疚……如果没有二位老师的栽培,我就不可能进入理想的学府,也不可能有今天,也是从那时起,我明白应该怎样对待艺术,什么才叫一丝不苟。时时刻刻在心里提醒自己:艺无止境、要精益求精再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