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闯三关考入“音乐天才培养摇篮”
2010年,爸爸吴俊因公被派到英国,这个难得的机会成了小韵喆迈向高等音乐学府的转折点。
那年,12岁的小韵喆跟随爸爸到英国生活,他的4位英国小提琴老师都惊叹小韵喆的小提琴技术,并推荐他不妨试着考下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学校之一——耶胡迪·梅纽因。
几乎没费什么劲儿,吴韵喆顺利通过了梅纽因学校入学的三道“高门槛”,这在别人眼中,是高不可攀的枝头。
小韵喆告诉记者,报考梅纽因学校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考生要将自己的乐器演奏录制成DVD寄到学校,学校会从每年收到的二三百份材料中选出十几份。
接下来是面试,要现场演奏两种不同风格的曲目,此外,面试官还会跟考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在这个阶段,梅纽因学校更看重孩子的潜力。“文化课不是入学的重要标准,乐器演奏技术水平也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你的可塑性强。”
最后一个阶段颇为与众不同,考生须在学校住上三天,和学校里的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活动。学校通过这种方式观察考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看他们是否能够融入这个学校。乐观、亲切的吴韵喆毫无悬念地顺利通过了这个阶段的考核。
“音乐最重要的不是技术是灵魂”
这个暑假,小韵喆从英国回到哈尔滨,接触到了一些学习小提琴的孩子们。“国内学习小提琴的孩子们技术水平都很高,但是大多数孩子演奏曲子就像在练习,他们,不理解音乐。”
小韵喆告诉记者,在入梅纽因学校考试的现场演奏环节,面试官给了他很高的评价,“我听到你演奏的《查尔达斯舞曲》中有着你独特有趣的东西。”
“《查尔达斯舞曲》的引子悲伤凄凉,每当我拉到这段时,我脑海中总浮现出一个流浪无家可归的孩童,心中感受着他无法回家的悲凉。当你给曲子融入了情感,曲子才会有灵魂,这一点是眼下国内琴童们所缺少的。”
当记者询问他可否向琴童们传授一些他的经验时,小韵喆认真地说:“学小提琴没有什么窍门,成就它的必经之路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