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为吴韵喆。 制图:李贺冉
6岁学习小提琴,13岁成功考入了号称“音乐天才培养摇篮”的英国梅纽因学校,并获得4.2万英镑(约42万元人民币)的全额奖学金,作为目前在该校就读的唯一一张“中国脸”,15岁的哈尔滨男孩吴韵喆用他的坚持、乐观书写了颇带传奇色彩的音乐求学之路。
暑假回到哈尔滨老家,吴韵喆忙得不亦乐乎。这几天,他应哈尔滨知名小提琴制作师赵阳的邀请,为25日即将举行的赵氏小提琴展演做交流顾问。趁短暂的休息时间,记者采访了小韵喆,还原了他艰苦并快乐着的音乐求学历程。
为一小时课 坐8小时火车
吴韵喆的妈妈是哈尔滨人,爸爸吴俊是南京人。前些年,一家三口迁居到了南京。吴俊夫妇让小韵喆接触小提琴,起初只是想让孩子增加一些艺术上的修养。
6岁那年,小韵喆开始学习小提琴。只学习了一个月,小韵喆就展现出了他对小提琴的极大兴趣和天赋。他稚声稚气地告诉父母说:“长大了,我要当最棒的小提琴家!”放弃了他最爱的玻璃球、游戏纸牌,小韵喆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放到了学习小提琴上。
搞艺术需要天分,但更需要的是坚持。为了提升小韵喆的琴技,吴俊为他找了一位上海的老师。每个周六,是父子俩从南京坐火车去上海上课的时间。为了一小时的琴课,小韵喆天不亮就起床,坐上早上七点多开往上海的火车,当天他还要再坐火车返回南京,经常凌晨一两点才到家。有时从上海返回南京的车票没有座位,父子俩就背靠着背坐在车厢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