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感谢我所有的学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我幸福多彩的人生!”昨天,淅淅沥沥的春雨中,65岁的谢博声真诚快乐如年轻人,明亮的眼睛里写满对音乐的热爱。20多年来,他培养了声乐学生400余人。4月26日晚,由他的学生发起、市群艺馆主办的 “乘着歌声的翅膀——— 谢博声 ‘桃李之约’音乐会”将在宁波音乐厅举办。
20多年从事群众声乐培训指导
谢博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历任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宁波市音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声乐艺委会会长、宁波市群众艺术馆声乐副研究馆员。
“我是地地道道的宁波人,外婆家在东钱湖,从效实中学毕业后考上了江西师大音乐系,后来成为井冈山歌舞团的台柱,是独唱演员也是歌剧演员。”1980年谢博声调至宁波市群众艺术馆,任声乐指导,直至2002年退休。20多年来,他不仅对我市的文化馆、文化站做了大量的辅导培训工作,而且还组织举办了历年的音乐比赛活动。
组建“知音歌队”寻找知音
“知音歌队”曾经是宁波群众音乐一个响亮的品牌。多年来,来自各行各业的队员们深入工矿、学校、部队、机关慰问演出,无报酬地开展声乐普及、推广工作,受到了广大基层领导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称誉 “知音歌队”是 “美的天使”、“时代的强音”、 “人民的知音”等。宁波电视台曾作 “甬城有一支 ‘知音歌队’”的专题报道。 “那是1987年创办的。”谢博声说, “当时流行歌曲风靡,想要改变一花独放的局面,我觉得应该普及美声和民族音乐,这一想法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事实上 ‘知音歌队’也真的找到了 ‘知音’,很多从没接触过美声和民族音乐的人开始了解、喜欢甚至热爱它们,那时我的办公室挂满了锦旗、奖状。”谢博声的学生李巧梅就是 “知音歌队”的一员, “那时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很乐意去演出,演出的过程感受到的是开心。我们唱,谢老师讲解怎么欣赏,我们免费推广、普及美声和民族音乐,其实就是带去了公益文化。”
把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教给学生
谢博声的学生中多人在全国、省、市各级声乐比赛中获大奖,他们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我市基层单位的声乐骨干,不少人继续从事着专业声乐工作。“桃李之约”音乐会就是谢博声的50余名学生发起的,谢博声说:“我只是把我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教给我的学生,没有他们,就没有我幸福多彩的人生。”
在江西师大音乐系,谢博声的老师是陈洪濂教授。 “陈教授的音乐造诣很深,她不仅教给我声乐知识,也教我做人的道理。”谢博声认为,是陈洪濂教授的为人处世感化了他,除了学习上无私相授,还在生活上提供了无尽帮助。后来,等到谢博声教学生时他也是这样做的, “学生要人品好,热爱生活,即使天赋低一些我也愿意教,音乐能改变人生。” “有些生活贫困的学生到谢老师这里学声乐,谢老师不光不收课时费,有的学生还吃住在他家。”李巧梅说。
谢博声的另一位老师是金铁霖教授。“1990年,金铁霖老师的中国音乐学院全国师资班有17名学员,我是其中之一。其实,当时我已经48岁了,去不去的思想斗争很激烈。想到知识需要更新,加上单位和家人的支持,我还是成了金铁霖老师的学生。”就是这次学习,让谢博声的声乐教育水平飞跃到新的境界。“我于1992年再到谢老师门下学习,感觉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接受,学起来很有劲,就像刹不了车。”李巧梅1994年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民歌演唱邀请赛中,以一曲 《恨是高山仇是海》夺得银奖,这是当时我市业余歌手在全国演唱赛中获得的最高级别荣誉。
退休后,谢博声还带了五六个学生。他喜欢集邮、旅游,参观维也纳金色大厅是他的愿望。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