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形成的我国当代民族声乐的综合风格和多层次、多品种的地方风格是百年来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需要的前提下继承本民族传统和借鉴西方音乐的结果。这种继承和借鉴的过程至今仍在继续。因此,边实践,边总结,边探讨继承、借鉴的内容和进程,才能及时把握前进的方向,有效地追求中、西双方传统歌唱的优势契合。
上节中提到综台风格为了表达民族第一方面的情感需要对声音审美上的竖立、圆润、丰富以及统一、均衡、集中的追求。这样,首先就需要借鉴西方传统歌唱中的低喉位、声带上方及下方腔体同时产生的整体共鸣以及声区和共鸣位置的统一。其次需要借鉴西方的和声、配器、复调等使音乐立体化的手法以及声乐中高、中、低多声部的概念,合唱、歌剧、清唱剧等形式。借鉴西方的这些优长才能更好地以声乐形式表达民族精神的庄重、崇高、博大和坚定。
以表达民族第二方面情感为主的地方风格作品演唱也需要借鉴上述内容,但主要指职业歌手的借鉴,职业歌手中的歌唱家在唱地方民歌时可在保持民歌基本风格的前提下,仍然用一种共鸣较为丰富、有弹性和可控的声音。在借鉴的程度上要根据所选唱的地方风格的不同需要而定。如喉位可以是最低位,也可以是较低位或中位。至于原生态民歌手演唱我们提倡他们的原汁原味,不赞成他们草率、盲目地借鉴外来因素。
无论民族综合风格和地方风格首先都要继承我们本民族歌唱 传统中的对语言美感和语言生动表现力的高度重视和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民族地方风格的演唱还特别要继承传统中的以字行腔、字领腔行的原则。手法中包括字头、字腹、字尾过程的完整性、字头辅音不同力度和时长的持续以及根据语气需要的不同力度的喷口、复合元音的时值分布、元音多次成型、收韵的时机和时值等。其次要根据表现需要,继承民族传统中的声区对比,真假声对比和有意自由颤音和直音的交替使用,为了风格的气口多种设定以及嗖音、花舌、装饰、上下滑音等多种润腔手法。
对于西方传统歌唱中某些人的一些不良习惯,如无论何字固定一种口型,无论何种感情固定一种面部表情,歌唱家为了炫技而脱离内容、剧情而做的声音发挥等不可借鉴。对于我们民族传统中的只重视高频声音,不使用中、低声部,不重视多声手法,调性表现力单一,男女同度等方面无须继承。在借鉴西方的整体共鸣时和中国语言的清晰、生动之间会遇到矛盾和困难。这种困难的解决无法依赖外国人,也不能依赖戏曲、曲艺演员,要靠学习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成功的演唱者的榜样说明,这个困难是完全能够克服的。
五、从审美追求到技术结构
情感表达的内在要求引发声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的审美追求,而审美追求的过程和行动必然不断形成和修订着技术结构。人们在创造、完善歌唱技术的过程中处在的环境是中国固有的、多种类的传统歌唱方法和百年前传入我国的西方传统歌唱方法以及现代世界流行音乐的演唱方法杂陈、碰撞、交流、会合的环境。因此可以经过实践选择,创造最适于表达所演唱作品内涵和风格的方法。
经过我个人的实践以及聆听、观察、思考众多歌唱者的舞台、唱片和屏幕上的演唱,民族声乐演唱的技术结构应有以下的内容:
(一)民族综合风格。
1.胸腹联合式的呼吸提供有力、均衡、有弹性、有控制的支持。
2.因低喉位、声气平衡和发声管道的顺畅,发声时间引起声带上、下双方的共呜,称之为整体共鸣。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上共鸣区域的集中感。
3.女声从上低声区或中声区开始,高声部男从高声区某一段落开始的真假市混合声演唱,混合比例渐变无痕迹,三个声区运行均衡统一。
4.舌根和整个舌骨上肌群放松。上、中、下咽缩肌以适度的紧张构成发声管道和震动体——声带的最佳姿态和配比,以形成最佳共鸣状态。
5.歌唱时,我国普通话语言在清晰、可辩的基础上以声、字、的良好配合作到语言的过程美、生动的语气美和诗句的韵味美。
6.为达到第5点的目的,以第2、4两点体现的人声乐器的稳定性支持语言器官、音量、音色控制,表情、肢体的灵活、可变性追求以人声乐器内部形态的相对稳定,不变应对和支持语言、音量、音色、表情、肢体动作的多变,又以后者因艺术表现需要的灵活多变的形式去表达前者的相对稳定、统一和规格化。追求变与不变的高度协调的至高境界。
(二)民族地方风格。
民族地方风格所代表的民族、地域风格的多样性决定了民族地方风格演唱技术结构的多样性。不可能也不应该为民族地方风格指定统一规格。虽然各种类有诸多差异,我们也能总结、提炼出它们在技术上的共性。民族地方风格演唱和民族综合风格演唱在技术上有以下两点共性:
1.较深的呼吸支持和形成不同形态的声、气平衡。
2.语言在清晰、可辨基础上的追求各种语言的过程、语气、韵味的美感。和民族综合风格不同的是民族地方风格内部在语言和共鸣。
使用上有以下共性:
1.以自然、亲切为目的的语言形态的方言化和生活化。
2.以乡土化或俏皮、诙谐为目的的多种衬字和花舌(舌颤音)、下颚颤、喉头颤等多种润饰技巧的使用。
3.使用局部共鸣或非整体共鸣。
民族地方风格在以下方面可能使用下列多样化的不同的技法有的以人们讲话基础上的纯真声演唱,结实、开阔,但散开、不集中,音量不易变化;有的以假声为主,咽管调得较细,声音明亮、灵巧,但不丰满;有的在声区之间真、假声对置,对比地换用,而不混合;有的种类男女声在演唱时音高同度进行,喉头高低以风格和音高的需要调节,不强调喉位的降低和稳定;很多种类的民族地方风格演唱表现出中华民族声乐传统中的以字带声、字领腔行的原则,使口腔共鸣在总共鸣的比例中所占份额明显高于民族综合风格,再加上不同力度的喷口、元音多次成型、延长收韵的时值等多种办法突出民族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很多种类以多种装饰音和滑音、颤音表现民族和地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