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惟正
一、定义及范围
大家都知道,声乐就是人声的音乐,是和器乐(乐器演奏的音乐)相分别而存在的。绝大部分的声乐作品都有歌词,因此音乐和文学的密切结合也成了声乐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类既然存在着民族和每个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域以及各自的历史,文化就不可避免带上了民族性。音乐和文学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具有民族性。可以说世界上不存在非民族的文化,也不存在非民族的声乐。这是我表述的第一个观点,也是进一步探讨问题的基础概念。
什么是中国民族声乐?或什么是中华民族的声乐?定义应该是:以中华民族范围内的一种语言,使用中华民族的一种音乐风格,表达中华民族生活、情感的声乐作品及其表演。按这个定义,在我国,歌曲《龙船调》、《纳西篝火阿里里》、《木兰从军》属民族声乐,《黄河颂》、《故园恋》、《我爱这土地》也属于我国民族声乐。郭兰英、才旦卓玛、彭丽媛、宋祖英唱中国歌属民族声乐,喻宜萱、郭淑珍、刘秉义、廖昌勇唱中国歌也同样属于民族声乐。如按声乐这个词的广义,各种戏曲和曲艺、民歌也属民族声乐。当然,如任何一位中国歌唱家演唱意大利歌曲那就是在演绎意大利民族声乐,唱俄罗斯歌曲就是演绎俄罗斯民族声乐。任何一位外国歌唱家唱中国歌曲就是在演绎中国的民族声乐。你唱哪个民族的作品,我就要用那个特定民族的语言、风格的标准要求你,是不是应该这样? 演唱方法和风格应服从作品的需要,在作品内容、风格的基本限定内去进行二度创作,而不是把人分成几种唱法。歌唱者可以适应多种风格作品,也可能只适应一种或少数的风格种类,但无论如何不应在概念上把演唱《龙船调》看作民族声乐,而把唱《故园恋》、《我爱这土地》看作是意大利美声啊!
人说,《龙船调》是土生土长的调调,《我爱这土地》毕竟有很多从西方学来的技法,不是中国固有的东西呀?是的,你说对了。中国经历了二十世纪的巨变.加上改革开放,科学、经济都吸取了那样多外国的经验,文化经交流融入外来因素不是很正常么?民族风格是有它的稳定性,但它也是随历史前进、动态发展的。不是吗?我们民族总不能到二十八世纪还仅仅欣赏《小放牛》和《四郎探母》吧?!
有人又会说,你把郭兰英、郭淑珍唱中国歌都看成民族声乐,但我觉得她们的演唱明明就是不一样嘛!是的,她们确实不同,王秀芬和彭丽媛也不同,不同是因为演唱时选择中国作品的风格侧重点不同,因此在技术结构中融入的各种元素的配比也不同。但在我们的概念中,民族声乐,中华民族声乐是个集合名词,是个大概念、大系统,决不是一个牌子、一种型号的工业标准件,不是单指一种纯种花卉的苗圃而是种类繁多、姹紫嫣红、在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百花盛开的声乐园地。
风格是一条河流,和黄河、长江一样不但有自己的源头,而且有众多支流,日夜奔腾不息。近百年来的中国史是翻天覆地的变革史,近三十年的开放和发展尤为迅速,声乐这个范畴在传统的基础上已经吸收了世界上先进文化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前进到今天。我们民族风格的河流已经流到新世纪的初叶,如再只把接近戏曲、曲艺和地方民歌风格的歌曲及其演唱看作是民族声乐,或只把当前院校民族声乐专业当作民族声乐的范围,这个圈了就画得太小了,会引起一系列的弊端。
行动和概念的力量是强大的。把我国声乐界从比赛、从教研室、从专业、从学理上就分成一个“美声”、一个“民族”,在心理上首先会产生两个重要影响:一是被冠以“美声”称号的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觉得我不在民族声乐的范畴,于是几乎把全副精力都用在了使自己列西方古典作品的演唱达到外国人承认和叫好的地步上,以为这样就功成名就,达到了最高理想,而忽略怎样使西方技法中国化。如何让自己的中国歌演唱受到老百姓的欢迎这个更主要的任务。二是被冠以民族声乐头衔的教师和学生因有美声专业作对比物,总把如何区别于美声和如何把民族声乐形成一种统一规格,在音域和难度上又如何和美声竞赛当成重要目标,于是有人就不自觉地把缺点当成特点去保有,又不自觉地走向了趋同。
我想,给我国民族声乐下定义和界定范围不但要坚持民族性,又要坚持民族声乐内部的多样性、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以及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才能反映历史真实和体现整个民族在代对于声乐的精神需求。
二、从情感结构到风格结构
中华民族经历那样多苦难、斗争、曲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经济总量世界第四,对外贸易世界第三,全方位外交成功,在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负责任的大国。她在文化上的需求和形象肯定是要和国家地位、形象相称的。概括来讲我们的民族精神、情感和内心世界有两个大方面要通过音乐表达:
(一)伟大民族的庄重感,博大的心胸,崇高的理想和情怀,对祖国、民族、锦绣河山的深沉爱恋,对真理、对正义、对人类光明前途的信念和坚定、执著的追求。
(二)对生活的热爱,在劳动中的快乐和情趣,乡土民俗的多姿多彩,真挚爱情的美好、幸福,对生活中多种情感的体验和细腻表达。
这两大方面的表达需求恰恰促成了我国的声乐作品已经形成的两个层次:
(一)民族综合风格歌曲,可简称综合风歌曲。综合风歌曲使用语言和音调。
基础为中华民族通用语——普通话。它的音乐吸取、融入了民族音乐元素.但音乐风格并不属于任何一种地方风格或特定的一种民歌或曲艺、戏曲。在外国人听来综合风歌曲是中国味,在中国人听来是中华民族的大气派、大风格如《黄河怨》、《黄河颂》、《我爱你,中国》、《同一首歌》、《长城永在我心中》、《长江之歌》、《我爱这土地》、《我站在铁索桥上》等。这类歌曲最擅长表达第一方面的精神和情感,其创作元素在保持、发扬民族传统的同时更多地融进和吸取了西方的创作技法。音乐历史已证明这些创作不但已被人民群众接受,而且得到长期、广泛地传唱并受到广泛欢迎,成为了中华民族声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地方风格歌曲,包括原生态民间演唱和创作歌曲,可简称地方风歌曲。这个层次的创作歌曲的歌词及音调建立在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的基础上。曲调基于某种地方民歌、戏曲、曲艺等乡土风格。和声、复调等多声配置的创作、改编手法也要服从这个风格。本地人听起来,亲切、上口,其他人听起来也觉新鲜、动听,充盈着生活情趣。如湖北的《龙船调》、湖南的《洗菜心》、广东的《荔枝颂》、东北的《乌苏里船歌》、北京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内蒙古的《三天的路程两天到》、西藏的《阿玛勒火》等。这类歌曲最擅长表达我们民族第二方面的情感。此类歌曲量大、种类繁多,表达了各地、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态。
综合风层次建筑在地方风的基础上,从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中吸取营养,经过提炼、创造,形成中华民族的音乐共性。对内是植根于民族土壤中的共性,对世界,仍然是中华民族的特性,以这种民族的特性和共性,以及所包含的人类审美的共性再去融入总体的人类音乐文化。
地方风层次的音乐创作更接近原生态民歌及乡土民间音乐,更多地表现出一地、一族的音乐特色,以丰富多彩和琳琅满目的形态在满足各地、各族人民的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以极富特色的创作和表演和它国、它民族交流,表达着中华民族多侧面和多姿多彩韵精神世界,丰富着人类的文化宝库。地方风声乐本身也由多层次构成。如蒙古族也有一种本身的综合风格,同时又有呼伦贝尔、鄂尔多斯、锡林郭勒等不同的地方风格。
两个风格层次表达两大方面民族情惑上虽各有所长,但也有交叉,也有的作品处于两个层次之间。综台风格加上多层次、多种类的地方风格才是中华民族声乐的完整风格结构,而这个结构形成的理由和依据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内心世界对音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表达需求。
三、从风格结构看审美追求
民族综合风格作品更多的是表达一种民族性中的庄重、博大和崇高,表达一种集体主义的大爱和一种正义感。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歌声的声音形象美中不仅需要明亮,而且需要一种声音听觉形象引起视觉联想上的有根基的竖立感觉以及听觉引起视觉和触觉联想上的圆润和丰富的感觉。庄重和意志也需要追求歌声进行中的统一、均衡和集中。这样的美感追求仿佛一般老百姓在一种庆典中穿出自己最好的衣服,表现出一种最恰当的尊重、自尊、分寸和礼仪。从而展现自己内心世界一种崇高和博大。
民族综合风格的语言审美除了清晰、可辨的追求外,要求语言的正式化,不要求各种衬字和儿话韵。在抒情绵长的曲调中追求语音各音素的时值分布在符合情感需要的前提下表达出语言的过程美;在字符密度高、速度稍快、干脆有力的曲调中,要求语言的过程快、清晰、有弹性。在美感追求中,不孤立地追求语言美而是追求声、字完美地结合,追求声、字和感情、风格的一致性。以字、词领出立体、圆润、集中、统一的优美歌声,又让符合风格审美要求的歌声成为语言的良好载体。
民族综合风歌曲的视觉审美要求庄重、大方的体态美,最必要的简约动作美以及真诚、自然、分寸得当的表情美,要求听觉和视觉的高度统一。
民族地方风格的审美是多样化的。自然、亲切、生活化是一个总的审美要求。对于歌声的声音美,无论各族、各地区均有一个共同点:要求视觉联想上的明亮以及触觉联想上的润、脆。女声还要有味觉联想上的甜美。其余审美需求因各地、各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和族群性格不同带来了审美的多样化。如藏族高原上需要歌声听觉引起视觉环境上的高远、辽阔。内蒙了高原上需要尖锐、嘹亮以传远,又以骏马、肥羊叫声起源的颤音和频繁的装饰音为美。整个西部高原地带的地广人稀带来以高亢、高昂、高频、长句为美的共同倾向以及南方水乡人口密集、精耕细作形成的歌声以柔和、委婉为美的共同审美追求。
在语言美上,民地风格皆要求生活化,要求清晰、靠前:在语言的使用上有时使用衬字较多,鼓励在北方地风格的某些歌曲使用儿话韵。根据感情和风格的需要以方言的音调和曲调一致为美,以字头的不同力度和字身、韵尾灵活的不同时值分布为美。以语气的恰当的连、顿和气口的多样化选择为美,以根据语音、语感的需要润腔为美。和综合风的均衡、统一美不同,在语言、声音的结合上讲求味道美、巧妙美和对比美。美的追求多样化和细腻化远远超过民族综合风格。
在视觉上,民地风格不但重视体态律动的表现而且鼓励舞蹈性和歌唱性的结合。我们各民族、民间审美追求,上就有边歌边舞的传统。表情、动作在真实、无做作基础上的积极和夸张是民族地方风格的重要审美标准。
只有这样的审美追求,两个风格层次才能各自较好地达到表达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不同层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