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洋最大的优点是他在歌唱艺术发展上从一个成功,走向新的成功的过程中时时表现出他能力成长的全面和均衡。我们能感到他在竞争中的实力逼人,感到他的动力、他的活力和强大的后续力量。哪些因素反映出他的全面和均衡?从素质上看,他的嗓音条件优越、个头形象优越、乐感优越、悟性,对音乐、语言和文学上的悟性优越、勤奋程度优越。建筑在这些素质基础上的学习过程中他的发声能力、语言能力、音乐会和戏剧表演能力、对乐谱、音像资料广泛、超前、如饥似渴的吸取能力,甚至包括人际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全面地提高着。在这些能力的进一步分析中,如发声技术中,他在喧叙和咏叹之间、强声和弱声之间、保持声形稳定和语言动作、面部表情灵活、自如之间、音乐快速、跳跃进行和慢速绵长的进行之间、各种民族、时代风格之间,他的发展是大体均衡的。我虽然没有长期、近距离感受他的学习过程,但可以判断出他的学习和各位老师对他的教学一直努力地保持着全面和均衡。在舞台上我们听到了低男中音圆润、放松、优美、进退自如的歌声以及潇洒自如的表演能力。我们能感受到出自真诚、真实,有一定深度的艺术理解带来的演唱感染力。你在听他唱外国曲目时除了声音好以外,你感到他语言清楚、语气生动,而且感到他懂词意。因为他的表情和语言、音乐的律动是完全一体的。作为非母语的演唱作到这一点相当不容易。与此相反的是:在声乐界的学子当中不全面、不均衡,或说审美追求和趣味上的失衡比比皆是。如:除了外文发音诸多错误以外,即使拼读发音正确,但是像背符咒,完全不懂词意,没有语气和表情的现象相当普遍。除了教学的因素外,学生对弄懂词意也没有内心的需要和行动的追求。这才是最可怕的。追求高音,不顾声区之间的协调;追求大音量、“穿透力”而使声音受到强制和逼迫以至没有柔和和渐强、渐弱的能力;或发声上把高难度作品唱下来的能力极强,但像千篇一律的白开水,缺乏艺术感染力。或声音很亮,很响,但什么字都是一个口形,什么歌都是一个表情。有的人对外国歌兴趣极高,但对中国歌不爱唱、不下工夫,当然也确实唱不好。
再往深处追究一步,沈洋的成功、他的全面成长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觉得,是他才华光芒中的爱心的光芒。像一簇旺旺的火焰。红黄火焰的核心中是蓝白色的温度更高的火焰。这就是爱,对音乐的爱,对人的爱,对世界上美好事物的依恋和追求。这种爱带来的动力驱使、舞动他的一切素质、悟性、勤奋和已有的能力去发展,去增长,去提高,均衡全面地赢取更光辉的未来。对比那些单纯为了发财,为了一夜成名,为了考试,为了文凭,为了得奖的演唱动力产生的效用,不同的动力完全会走上不同的道路,通向不同的境界。歌如其人,观众,一场场的观众和时间的推移天然具有审美、判断的良知和给一位艺术家在历史上定位的特权。
沈洋和一切有才华,有成就的艺术家一样,也有自己的不足。如:阿列科的咏叹调中最后小调属音上的延长他作到了渐强,造成了强大的情感和音乐解决上的势能。但解决到主音(歌曲演唱的最后一音)时可能是呼吸的余量不足,将将一拍就结束了,没有很好地把音乐的接力棒递到侵入终止的洪大的尾奏中。如:中国歌《板桥道情--渔翁》是言前辙,但“干”、“晚”、“牵绊”、“山”等字中的an收韵都没有认真的进行。口腔动作上可能像日常会话一样,在舌尖的动作上做了。但没有保持声带震动和整体共鸣的状态,因此an的声音没有能把音响传到观众听觉中。因此汉字的音韵美损失了。“老渔翁”的“老”字旋律设计是倒字,演唱时也未能用润腔的方法把字正过来。有些复合元音字如“月”“钓”等应该在唇形上有变化,但是演员处理得简单了。如再用上些技术手段,如:元音多次成形、嗖音、装饰音等,就会使这首曲目演唱得更有味道。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和演唱方法中还有许多东西有待沈洋学习。在用声上,现在年轻力壮,他有很多时候在小字二组d上使用开放的唱法,这就等同了一般男中音。年轻、嗓音条件优越,可以偶而为之。但建议在这个音及其以上的音演唱时使关闭后的头声状态成为常态,有利于嗓音的长寿和音色保持丰满。
在这次有一个地方暴露的缺点,我认为是不可原谅的,是一个不好的苗头。上面谈到他在《花非花》这样的小歌上很认真,处理很细腻,但是不可思议的是在《踏雪寻梅》这个歌上很不认真。结尾句还没唱完,精神就已离开了歌曲内容,好像他认为这个歌仅是好玩,随随便便把尾句粗糙地扔给观众。对伴奏中最后一个和弦的表现意义竟然毫无感受,草草离席而去,意境、意韵那就更谈不到了。此事属艺术态度和治学态度,不是枝节问题,值得沈洋认真反思和深思。
人无完人,皆有自己的软肋,但能在满怀信心前行时,能客观、谨慎对待周围环境,保持清醒的自知和自我审视的能力,那就会成为一个有大成就的了不起的人。也才是最幸福的人。严格地讲,每个人的全面和平衡都是相对的。要从平衡状态中发现自己身上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尚存或新出现的不平衡之处,进步和再发展才有可能和依据。
我们欣喜地庆贺沈洋上海独唱会的成功,欣喜地迎接我国和世界乐坛上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作为天津人、天津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的广大乐迷、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和朱利亚音乐学院、美中文化协会百人团都会满怀温暖和希望地注视着这颗新星,希望他更亮、更高。因为他属于我们,他是我们的荣誉和骄傲!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