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肖峰
美妙的歌声、动人的舞姿……近日,由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委宣传部、通辽市文化局等单位主办的科尔沁之夏文化惠民大型广场演出落下帷幕。在23天的时间里,共进行了21场广场演出,每场都有新主题、新内容,每场演出的观众都超过万人,参演人员与市民共同打造了一次科尔沁草原的欢乐之旅。
作为通辽市历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原创节目比重最高、受益观众最多的一次大型文化惠民活动,科尔沁之夏文化惠民大型广场演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情欢迎和追捧。
创造多项纪录
近年来,通辽的广场文化演出从无到有并逐渐繁荣起来,已经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今年的科尔沁之夏文化惠民广场演出之所以赢得各方一致好评,其魅力就在于创新:历时23天,创造了通辽文化演出时间最长的纪录;在23天里安排了21场文化演出,创造了通辽历史上演出场次密度最大、场次最多的纪录;此次活动共有来自市民族歌舞团、各旗县乌兰牧骑等单位的近3000名演职人员参加,创造了参演团体、演职人员最多的纪录。
不仅如此,为了让市民充分享受精彩的文化大餐,主办方在演出时间安排上煞费苦心,“考虑到市民的生活习惯,每场演出时间都安排在1小时左右,既要避免影响附近居民休息,又考虑了观众对演出的关注度。”通辽市文化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各个参演单位精心准备了很多节目,但为了让演出收到最好的效果并在规定时间内结束,他们不得不优中选优、忍痛割爱。”在节目内容方面,今年的广场演出注重突出地方特色和原创的同时,也缔造了原创节目比重最高、节目内容形式最丰富的另一个纪录。
注重每一个细节
科尔沁之夏文化惠民广场演出的成功举办,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主办各方的精心策划和科学组织,得益于各演出单位的积极参与和充分准备。
为确保活动顺利进行,通辽市文化局联合市公安局、通辽市电业局等相关单位制定了广场演出的安全应急预案,还成立了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由局领导亲自挂帅,并且每场演出都有负责人现场监督指挥。
23天连续21场不同主题的文艺演出,令群众大呼过瘾。而主办方在活动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细节,每场演出都在现场摆放1000多把椅子供市民使用,还为观众提供节目单、一瓶矿泉水、一把扇子……让市民在观看演出的同时消暑纳凉。一场演出都不落的王大爷说:“我和老伴天天都来,天天看也看不够,这些节目比电视里那些流行歌曲好多了,陪我们度过了烤人的夏天。”
民族和地域特色鲜明
科尔沁之夏文化惠民广场演出以广场消夏文艺演出为载体,对通辽市近年来专业艺术、群众文化创作的精品节(剧)目进行了集中展示。活动中,传统的科尔沁文化与现代元素交相辉映,展示了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文化艺术特色。
“原创节目大多数是依据地方文化特色创作的,很多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事、物都被囊括其中,具有浓厚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在心理和地域上跟观众更接近,也就令观众更喜欢。”说起原创节目,一位乌兰牧骑的演员说。蒙汉文化融合是此次广场演出的一个突出特点,21场演出几乎都是蒙语节目和汉语节目交替上演,照顾到了观众的不同口味和需求。乌力格尔、安代、科尔沁民歌……但凡这些代表科尔沁文化的节目出场,都会掀起一个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的第19场演出——北京通辽两地非遗展演展示活动专场,来自北京的传承人一行40人,对北京地区的扎燕风筝、葫芦雕刻等进行了集中展示,让通辽的观众在家门口就感受到了传统京味文化的魅力。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