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现在,我演唱一两段还可以,但是演戏就不行了,今年9月至10月红线女艺术中心有较大的活动,我也想让中心能够更好地利用起来。或者在重推《慈母泪》活动中,我可以在放映前唱几句,我曾经很多次尝试过和青年朋友交流,也多次邀请他们来中心参观,甚至到学校为他们演唱,但这一两年这些活动就少了。
文化保护——只要是本土传统精华大家都会喜欢
南方日报:目前政府很重视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老电影和粤语纪录片、粤剧等都有很多这样的元素,是否有想过把你过往的作品和文化保护融合起来?
红线女:有的。我是广州人,在西关出生,小时候从西关走到海珠桥会经过西河口。我对广州很有感情,我见证着她的变化,看着轮渡从小木船变成电船,从石板街变成马路,从前夏天下雨老房子必淹水,到现在各种高楼耸立。广州是一座可爱的城市,我从出生到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这里,只有抗战的时候离开,在澳门最后几年念不起书,才只好去演戏。
在我印象中,只要是好东西、本土的传统精华大家都会喜欢的,我最难忘的经历就是那时香港最大牌、只放外国电影的戏院,看到我们《慈母泪》的试映片段都主动放我们的粤语长片,这是一个相当鼓舞我的事件。
粤剧现状——用粤剧塑造广州城市文化形象
南方日报:现在广州的粤剧粤曲人才特别是创作人才比较短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您是否有些打算?
红线女:我在广州演粤剧的时间不长,主要是在香港演。上世纪50年代,香港粤剧的编剧人员不是很多,但有好几个比较出名的。广州现在这方面的情况一般,但年轻人对粤剧的熟悉程度和爱好程度比较低,要改善这种情况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
首先是需要提供场地、资源的方便。其次是编剧队伍的建设。粤剧最重要的就是编剧,我们不能总演旧剧,我们在现代即使想用粤曲粤剧反映新广州的变化,没有编剧什么都干不成。之前广东曾经成立了一个20人组成的粤剧编剧学习班,但是这20人现在并没有留在广东,有点可惜。现在广州要塑造城市文化形象,一定要发挥粤剧在这方面的作用。粤剧的创作队伍需要人才,需要新的文字创作,就像前面讲到的编剧培训班,发挥粤剧在提升城市文化形象的作用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南方日报记者 周豫实习生 冯梓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