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音乐界的赵树理”这一称号,蔡海波说“我们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赵树理用的是文学语言,我用的是音乐符号,表达的情感却是相通的,都是对燕赵大地的深深的热爱。”他笑笑说,“我生长在河北,从小受到这个地区风俗文化的熏陶渐染,所以燕赵文化对我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他扎根民间,善于创新,将民族性与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地融入其创作,他的音乐作品不管是创作激情还是创作手法,都透着一个“真”字,是他真情实感在音乐上自然流露。他选择用艺术作品回报养育他的燕赵大地,尽自己的力量传播燕赵声音,弘扬燕赵文化,使自己家乡为更多人所了解和喜欢。
生活是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真正的艺术家,是懂得从生活中采撷精华,将最真实的情感融入作品中,这样的音乐才最能打动人心,与听者产生共鸣。蔡海波以他最真挚的情感、勤奋执着的创作精神,诉说着对燕赵大地的无限热爱,对燕赵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音乐人到电视人再到大学教授,蔡海波的每一次转身都给我们留下了精彩,为他自己以后的创作开拓了新路。这不是被动的转变,而是拒绝平庸、不断蜕变的过程,他不断挑战新的领域,尝试新的课题,是事业成功的案例,也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楷模。
“我在河北大学任职,就该服务于河大学子,为河北大学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0年,他由电视行业转入教育行业,逐步将音乐创作、电视创作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他锐意教学改革,率先在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音乐学专业开设《电视音乐编辑》课程。2007年又在硕士研究生音乐学专业开设了电视音乐编辑研究方向,将全国为数不多的传媒院校设置的课程引入普通高校的音乐学专业,使传统的以声乐、器乐、舞蹈为主体的音乐学专业教学,与电视音乐教学相结合,优化了学科间的交叉互补,不仅使学生拓宽了专业视野,解决了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单一化问题,还填补了传统音乐学学科空白,对传统音乐学研究领域实施了有意义的拓展,使河北大学走在了河北省乃至全国的教学改革前沿,该课程已经成为河北大学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
他教授《合唱与指挥》课程,以课程为依托,创建了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合唱团。在荣获河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河北省青年歌手大赛合唱比赛第二名的基础上,2009年,他带领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女子合唱团冲出河北,代表华北赛区参加中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总决赛,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现场演唱《别说再见,萤火虫》,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三套节目现场直播。
2009年、2010年他带领河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合唱团连续荣获第一、二届魅力校园全国合唱汇演荣大学组一等奖;他作曲的《别说再见,萤火虫》、《祖国,为你唱支歌》、《难忘的歌谣》和《青春的使命》荣获词曲创作一等奖;蔡海波教授荣获指导教师一等奖并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他教授《歌曲写作》课程,并将其发展为校级精品课。出版《蔡海波儿童音乐电视作品专辑》等11张专辑,作为歌曲写作课程的辅助教材。他指导的学生李淑慧在由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作曲专业学生参加的中华诵系列活动“古辞新韵”创作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创作三等奖。能够看到学生的成功,大概是作为一名老师来说最感光荣的事了。2009年蔡海波教授被河北大学评为第五届校级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