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辽兹
Hector Berlioz 1803-1869
赫克托·路易·柏辽兹是法国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创作中追求创新,善于用清新、明快的配乐效果来增强交响乐的表现力,而他所著的音乐技术理论书籍《配器法》更是被奉为经典文献。柏辽兹甚至与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雨果、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一起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三杰”。
柏辽兹出生在法国南部一个医生家家庭,自幼酷爱音乐,乡村那种气派宏伟、表情深厚的教堂音乐深深地打动了他。父亲希望柏辽兹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成为一名医生,于是在1821年将他送去巴黎学习医学。但他对医学没有丝毫兴趣可言,不顾父亲断绝生活费的威胁,毅然走上了音乐的道路。1826年,柏辽兹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巴黎音乐学院,师从当时的著名作曲家勒须尔。在学习之余,他被雨果、巴尔扎克、海涅等进步人士的作品深深吸引,也恰恰是这些作品中的民族激情一度影响了他的创作。
1830年对柏辽兹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他的作品《莎丹那怕尔》获得了巴黎音乐学院的罗马大奖,并因此得到赴罗马学习两年的国家奖学金。尽管如此,《莎丹那怕尔》却不能代表柏辽兹的创作风格,他这一年的最大成就是完成了成就其一生地位的《幻想交响曲》,并在首演后大获成功。《幻想交响曲》把标题的意义直接引入音乐,这在法国引起了一场音乐革命,标志着交响乐得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革新,同时也奠定了柏辽兹作为法国浪漫主义乐派代表人物的地位。
两年后,柏辽兹从罗马返回巴黎,创作也进入了旺盛期,在几年的时间内完成了第二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第三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四交响曲《送葬与凯旋交响曲》、神剧《基督的童年》、《感恩节》以及多部浪漫主义乐曲。在此期间,柏辽兹还致力于音乐评论活动,其评论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倡导艺术形式的革新及体现进步的美学思想,也正是这些标新立异的观点使他成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音乐评论家。
从1842年开始,柏辽兹的生活进入了不安定状态,他先后到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英国等欧洲国家旅居。在此期间,他为了谋生一边创作乐曲,一边担任乐团指挥,甚至做过新闻记者,此时他早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锐气也开始削弱。十年后,柏辽兹被任命为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但这并没有改变他的困顿生活,他仍然坚持继续创作和不断演出,直到去世前一年还不顾病魔的折磨前往摩纳哥和突尼斯演出。这也是柏辽兹最后一次出国演出,返回巴黎后他一病不起,于1869年3月8日病逝。
柏辽兹一生致力于标题音乐创作,为标题音乐的完善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把“固定乐思”的创造手法运用于他的交响乐、管弦乐、歌剧和传奇剧中,其中为我们熟悉的有《送葬与凯旋交响曲》、《罗马狂欢节序曲》、《海盗序曲》、《李尔王序曲》、《阿尔瑟斯特》、《特洛伊人》、《本维努托·切里尼》、《浮士德的沉沦》;此外,他还创造了新管弦乐法,不仅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还使各种乐器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这一切,对欧洲的音乐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老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 1804-1849
施特劳斯家族是19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音乐界通常提到的施特劳斯父子共包括4人,即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三个孩子约翰·施特劳斯、约瑟夫·施特劳斯和爱德华·施特劳斯,因为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一个孩子同名,人们通常在他们的名字前面冠以“老”、“小”加以区分,而老约翰·施特劳斯便是本文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