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这个机会,张晓敏还会将音乐会礼仪以及音乐会演出形式的历史来由讲给学生。每个学生表演结束,学生观众自愿组成“评委组”,对“演员”的演唱进行评价。最终,学生的期末成绩是由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共同组成。
创新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也让他们学会合作和分享,并参与教学评价中,真正创建民主快乐的音乐课堂。
张晓敏还尝试着打破现状,将音乐的种子播撒在贫困的山区。
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她着手创建了接龙中学第一届学生合唱团,并于期末面向全校师生举行了首次以学生为主体的合唱音乐会,在学校及附近教学片区引起了很大反响。
不仅如此,她还开创性地建立了学校广播站,发掘了一批具有广播潜质的学生。同时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公益为高三艺术特长生开设补习班,并实现了接龙中学音乐类考生大学录取零的突破。
接龙镇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晓敏创意性地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教学相结合,创立了接龙吹打民乐团,为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打下基础。
张晓敏说,这段经历激发她更好地将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也变成了她继续深造的动力。7月刚刚硕士毕业的张晓敏,已经考取了本校音乐教育理论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将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在她长达8年的本科至研究生的学习中,志愿服务工作更是从未间断。研究生期间,她借参与导师课题的机会,深入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的蔡家镇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定期支教,在当地开展大量的音乐基础教育调查问卷、田野调查及访谈工作,填补了当地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师资源的空白。
不仅如此,她将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和范围扩大。她说,自己不会中断志愿服务的过程,“因为我从来没有觉得志愿服务单纯是一种付出,我更喜欢参与其中的这份独特体验,这一份份独特体验丰富着我自己,让我变得更豁达、强大”。
(中国青年报 袁贻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