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 2000年肖邦比赛获奖后,青春靓丽的陈萨在国外陷入生命中的初恋。而初次经历一场感情生死缠绵后的失去,几乎击倒这个艺术上正在一路向前的年轻女孩。当时的陈萨,整天沉沦于失恋的绝望情绪中不能自拔,一段时间里根本坐不到钢琴前。她很有理由地解释自己:“人生应该是快乐的。如果钢琴不能给我快乐,我为什么还要弹琴? ”远在大洋彼岸的但昭义教授,眼看着自己的爱徒失去理智地自毁前程,伤心之至。在一次次劝慰和鼓励都不见作用后,但教授不得不以一种命令的口气最后要求陈萨:打起精神去参加将要举行的第十二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给自己一次最后抉择的机会!如果比赛之后你仍然不想再弹琴,我一定尊重你的选择!
就这样, 2005年,陈萨被但老师硬逼着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用自己躲不过的音乐天才赢得了该赛事的水晶大奖,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三大顶尖钢琴比赛中均获奖的钢琴家。比赛中她的演奏不仅说服了评委、观众和媒体,而且更说服了自己,帮她找回了自己的状态,重新回到钢琴旁,以积极的心态去生活。陈萨回忆说:“那次比赛一下唤起了我整体生活状态的改变。突然,钢琴在你生活中的位置变得清晰起来,它又恢复到我的伴侣的角色。 ”
水晶大奖进一步确立了陈萨作为当今世界杰出钢琴家的地位,也因此让陈萨开始真正进入一个职业钢琴家的生活——每年走遍欧美各个音乐都市,举办80场以上的世界性演出;参加为数众多的各国音乐节,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波士顿交响大厅、伦敦巴比肯中心、华沙爱乐音乐厅、米兰威尔第音乐厅、柏林广播音乐厅、苏黎世市政厅音乐厅、林茨布鲁克纳音乐厅、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世界知名音乐殿堂与包括谢苗·毕契科夫、艾度·迪华特、西蒙·拉特尔爵士以及汤沐海、余隆、吕嘉等中外杰出指挥家合作,举办独奏音乐会……陈萨因此被荣幸地列入东京举办的“二十世纪百位伟大的钢琴家”系列,先后发行了四张个人专辑……她的演奏被第14届肖邦钢琴比赛波兰媒体评论为:“敏感的、好幻想的、善于表达丰富色彩的钢琴家” 。被著名的《留声机杂志》(2007年3月)评价为: “极富个性,光彩夺目,音色华丽。 ”她在唱片中“爆发出音乐的激情和浪漫,无愧为一位立于世界乐坛前端的中国钢琴家。 ”
不停地转场和曲目的重复,往往使一个职业钢琴家身心疲惫,失去演奏的激情。陈萨说:“我不喜欢重复,我需要现场演出带给我灵感和激情! ”一次独奏会安排在欧洲一个古堡里,暗影幽光中带来的神秘气息,让陈萨一下进入到古典音乐的悠深境界,她将自己的身心完全沉浸在时空倒流的岁月中,那种感动和享受令她难以忘怀。
为了保持自己的演奏一直处在激情状态,陈萨会潜下心来浏览各种文化艺术书籍,在经历之外填补充实自己。她说:“当你在演出之余拿起一本唐诗诵读,尽管诗与你的钢琴很远,但人却像经历了一次香薰,浸在徐徐的香氛中一样。 ”每天常规性的练琴,陈萨绝不会不带脑子地遛一遍手指,而是将自己阅历中每一分钟成长感受和情感变化,通过指尖上的每一次触键,充实进已经烂熟于心的乐谱中。她甚至经常会对自己来一次挑战,在制定音乐会的曲目时,有意选择曾未涉及的新作品。当然,作为当代钢琴家,陈萨十分尊重经典作品原创中的“不可侵犯性” ,会在这个基础上有着属于自己个性的发挥。
成人后的陈萨已经是一个漂亮女孩,但对于媒体给予她“美女钢琴家”的称号,毫不讳言地表示听起来挺“网络” 。“我肯定不愿意把这种形容作为对我唯一的评价,甚至认为是贬低了我的特点。我其实是个很传统的女人,只需要那种目不斜视,专注、密度和紧张度很高的生活,不喜欢寻求刺激和眼球的关注度。所以,如果观众在外表之后,对我和我的音乐会有更多感受和发现就挺好。 ”
陈萨说: “我对弹琴在不同人生阶段有不同的理解。对于现在的我,生活如果离开钢琴几乎是没法想象的。因为你有很多感情和感觉需要一个释放的出口,钢琴恰恰给了你宣泄的渠道和手段。通过钢琴,我了解了自己是谁,也了解了世界和周围人群,音乐因此成为自己另一种语言。在艺术上,我对未来没有限制,这种不满足感成为推动我不断进步的一种驱使力。 ”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