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你觉得音乐是什么?
陈曦:德国著名诗人海涅曾经说过:“文字的尽头才是音乐的开始。 ”音乐表达的是情。它是一种感觉,是没有形状、没有标准定义的东西。贝多芬的交响曲《命运》《英雄》 《田园》 《合唱》等,都是后人加上去的名字。好的音乐在于每次听都有不同的感受。就是作曲家自己写的曲子,自己再听,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在演出时,每次拉相同的曲子我想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很有可能一件事情就能改变我对这个作品的理解。观众也如此,谈过恋爱的人去听《梁祝》 ,和没谈过恋爱的人听,也是不一样。处于甜蜜爱情中的人听《梁祝》 ,他可能感受到的不是悲剧,而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更注重最后化蝶升华的那部分。 《梁祝》非常伟大,就在于它让你可以有很多的想象空间。
成就感来自于对音乐的深度理解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上小提琴的?
陈曦:一直喜欢,但真正发现小提琴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从小学五年级时,那时我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在那个环境中,经常都能听到顶级的音乐会,跟同学聊音乐,学校里又有好的专家教导,我一下子就感觉进入了很好的气氛。那时候我觉得爱上的不仅是小提琴,而是音乐。其实环境很重要,即便一个孩子有天赋,但生活的地方一年没有一场音乐会,他怎么可能喜欢上音乐?
记者:你有没有不想拉琴的时候?从3岁练琴开始到29岁,你觉得最苦的是哪个阶段?最兴奋的是哪个阶段?
陈曦:好像没有不想拉的时候。我觉得都不是很苦。小时候,就觉得刻苦是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痛苦的事情。最兴奋的肯定是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获奖那段时间,但是这种兴奋劲儿很快就过去了,再兴奋,过一个月后也没有这种感觉了。
记者:你现在怎么寻找成就感?
陈曦:每一天,当你触碰提琴,找到一种新的感觉,你所拉出来的音乐比你自己感觉的更好听,甚至只好听一点点的时候,就会有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来自于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如果你能感受到作曲家更多的痛苦,更深度理解他的作品,这就是一种成就感,而不是有了这种理解之后给你带来了什么。就是说,理解大于理解之后的回报。
记者:高艳鸽 来源:中国艺术报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