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对于当时36岁的郭跃进来说意义非常。她要去北京角逐梅兰芳金奖,而她高龄早产的儿子还正在哺乳期,儿子、北京,成了摆在郭跃进面前的选择题。“如果我去北京学戏,就意味着儿子要断奶,我这一生都不能再用母乳喂养我的孩子了。作为母亲,我心如刀割。可是,去北京参赛,我已是山东唯一的选手了,对个人是难得的交流机会,对山东是肩负的责任重大。”郭跃进回忆说,决定去留的那晚,她彻夜未眠,抱着襁褓中的孩子默默流泪。“丈夫被我哭得不知所措,像个不倒翁般时躺时坐,不知如何安慰我、开导我。”郭跃进没有辜负山东人民的期望,她坚强地赶往北京,为追求京剧艺术继续登上了舞台。
“梅兰芳金奖大赛是京剧界最高层次的比赛,参赛演员可谓群英荟萃,其中有久享盛名的艺术家,也有当红新星,竞争十分激烈。”郭跃进说。为了在决赛中取得好成绩,她每天足蹬三寸厚底靴,身穿大靠,在夏季炎热的排练厅里不分昼夜地反复苦练两个重头戏剧目《对花枪》和《八珍汤》。
最终,郭跃进以其精湛的演技一举摘取了梅兰芳金奖的桂冠,并确立了自己“形神兼备,文武并重”的“老旦之美、之魅”艺术风格。
当老师更有价值
“当一名老师,以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去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且教学相长,比当一名演员更有价值。”采访中,郭跃进常说这句话。这也是她多次将舞台放在次要位置,而选择教学的原因。她在坚守教育岗位36年间,取得教学成果及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颇多。
2005年,郭跃进为开拓京剧艺术受众面,立足高校产、学、研、创,奋斗一年将《佘赛花》搬上央视荧屏,并摘得了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第二十六届飞天奖,这在全国高校尚属首例。当被问及出品这部电视剧的最大收获时,郭跃进感慨地说:“我带领100多名师生、十几辆车开往横店影视城拍片,当时一切都是尝试着迈出第一步!现在想想,人真了不得,人能创造奇迹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人的认识,是精神上的净化和升华。在这次拍摄中,我的精神和体能都经历了极限挑战,彻底领悟到何谓信仰、何谓事业!”
如今,郭跃进又在中央戏剧学院努力开拓着。她被中戏引进为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带头人,筹备并建立了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担任系主任一职。
“中戏办京剧系要找准定位。我觉得,这个系不要大办要精办;要教学、实践、科研三位一体,并行并重;要使京剧艺术与其他艺术融会贯通、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要在严格继承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等等。”郭跃进说。
在这样的办系理念下,中戏办的京剧系果然与众不同,培养方案科学严谨,因材施教细化入微。深入了解,这一做法很有文化担当。“京剧系的建设,进一步深化了学院‘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的内涵建设;突出了写实与写意两种演剧样式创作的结合、基础与前沿的对接、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注重培养知识结构系统、演剧素养全面、学术视野广阔、能够驾驭民族风格演剧特色的实践型创新人才。”郭跃进说,“作为学科带头人,自己身上担子不轻,必须以勇于探索的拼搏精神,与同仁们一起为国粹艺术贡献所能,勇往直前。”(中国文化报/张婷)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