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化的“训练”
“早晨6点起床,15分钟锻炼身体,15分钟刷牙洗脸吃早饭,6点半至7点半练琴……”出身于军人家庭的王鲁,必须严格按照父母制定的时间表执行,每天至少8小时的练琴过程,被他称为“痛并快乐着”。
陪着他一起“痛”的还有王鲁的妈妈。陪伴王鲁练琴,挑剔的妈妈总能挑出一些毛病来,有的曲子三遍五遍也不放行,非要再抠一遍,急得王鲁哇啦哇啦喊叫一通,最后还得老老实实继续弹。
每隔一个周六,妈妈就带王鲁去上海曾民强老师家上课。当时去上海的轮船很慢,母子俩下午四点的船从南通出发,凌晨五点赶到上海,每当周日凌晨2点,人们正在熟睡的时候,他们才带着疲惫从南通港驱车回家。
于是,码头、车站、候车室、轮船上,成了王鲁做作业的地方。找个平整的地方,摊开作业本,跪在地上,这一切,王鲁习以为常,只当去上海“玩一下。”
8岁那年,王鲁参加了首届全国青少年钢琴比赛,因为是第一次全国性的钢琴比赛,太原少年宫里,竞争异常激烈,和王鲁在一个组竞争的就有如今知名钢琴家郎朗,莫扎特的奏鸣曲,德彪西、肖邦的音乐小品,《欢乐的牧童》等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演绎,技惊四座。当宣布最终获奖名单后,紧握小拳头的他松了口气,大喊一声:“耶,又是一个第一名。”
四年级时,王鲁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师从王建中,这段经历被王乃杰称为“奇迹”,确实,音乐学院的副院长何曾带过小学生。初中二年级,美国曼哈顿音乐学院破例给王鲁全额奖学金和生活费,使他迈向了更广阔的音乐舞台。
王鲁:每天至少八小时的练习:2-3小时技术训练(音阶与练习曲),3小时旧曲目,3小时新曲目,很枯燥但必须要做,就如运动员必须锻炼他们的肌肉。要成功,就必须非常严格按照规律生活、练琴。
当然,不是说兴趣十足才能学琴,培养孩子学琴的家长,也可把学琴作为一个树立孩子生活作风的途径,因为弹琴要很努力,不怕吃苦。
践行古典音乐进社区
作为游学美洲多年的华人钢琴演奏家,王鲁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全美最顶尖的三所音乐学院之一——霍普金斯大学皮博迪学院艺术家博士文凭学位的中国人,并且同时取得了音乐殿堂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钢琴表演硕士学位。钢琴大师傅聪曾称王鲁的演奏“具有深刻的情感与真诚,感动人心”。
在王鲁的众多演出中,一位老人的话让他记忆深刻。在佛罗里达敬老院,王鲁为一群垂暮老人表演,当他弹完一首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其中一位老人含着泪,说:“在你的音乐中,我找到了上帝,听到了我的归宿,音乐让我感到平静、快乐。” 这令二十出头的王鲁大吃一惊,原来音乐能给人以那么大的力量,古典音乐演奏家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2009年,作为加拿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的青年大使,王鲁举办了首场商业演出,“尽全力”弹奏了《黄河协奏曲》,飞跃般的技巧与柔情似水的音乐性,展现出曲中抒情却刚毅的特性,将加拿大华人的心紧紧地聚拢在一起,当晚的善款全部捐献给了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四川地震重建基金。那一次,王鲁开始思考,作为一名音乐家可以为社会、文化和慈善做些什么?
王鲁说,他是音乐的仆人,用音乐交流,为音乐服务,通过音乐拉近人心的距离,而将古典音乐走进社区,让古典音乐更为普及则是他所践行的音乐之路。
王鲁:郎朗的成功,使大多数家长看到了希望,但不能盲从,找寻自己灵魂深处的声音。为了出名,这不是任何一位演奏家学习音乐的初衷,并且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出名,不抱攀比心,静静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带来的力量——爱、希望和信仰。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