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2014年上海学生新年音乐会排练现场,上海学生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周亦凡(左)正在认真排练。 (摄影:刘晓晶)
有人问我:“参加学生交响乐团占用了你很多时间和精力,是不是值得?”
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提一下我们的曹爷爷,也就是上海学生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中国著名指挥家曹鹏。曹爷爷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交响乐无业余。”
曹老从事高雅艺术的普及工作多年,他从不因为指挥的对象是业余乐手就降低了要求,一样倾注心血,一样精雕细琢,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倒也争气,放下书本试卷,就能把各自的乐器演奏得有板有眼。
曹老一直强调,交响乐有其哲理性和教育意义。一位著名小提琴家说:“我在准备曲目的时候要准备百分之一百二十,演出的时候才能百分之一百地表现出作者的意图,观众再理解百分之八十,这就是场成功的音乐会了。”作为学生,我对于交响乐的理解深入,正是通过曹老每次将排练的曲目背景像讲故事那样说给我们听,才从一个门外汉,被曹老手把手地的拉进音乐殿堂。
我记得刚进南洋模范中学交响乐团时,听曹爷爷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他讲解法国作家杜卡的《小巫师》:自以为是的小巫师偷学了老巫师的咒语,趁老师出门施咒让扫帚挑水,却忘了自己没有学会解咒,结果水漫金山,老巫师回家后一怒之下将小巫师扫地出门。他告诉我们:弦乐开头的拨弦是神奇的咒语,大管的独奏是代表扫帚的主题,铜管的齐奏象征着水漫金山,中提首席的独奏是哭泣的小巫师。手上拉的是琴,脑海里浮现的是一幅幅图画。有这样的生动诠释和理解,交响乐对于我来说便不那么高深玄奥不接地气了。艺术路上,一位好老师的作用不可估量。
南模乐团对于我来说,早已从一个听闻中杰出的学生乐团成了我的一个家,一个精神寄托,一个在课业间隙让自己的灵魂休息一会儿的地方。
在南模乐团的成长可谓是影响我一生的经历,从最后一档一直做到首席,我收获到的远远比我所付出的多。我曾经的琴课老师徐多沁可谓桃李满天下,在十几年前刚有学生乐团这个概念时,徐老师便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比如在我进南模的时候,一提琴声部有18位演奏员,其中16位出自徐老师门下,被誉为“徐家军”。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