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继宏随中国文联、中国音协“送欢乐下基层”到福建演出 张大勇 摄
“我一直在思考的是,怎样才能让你们这代年轻人喜欢民歌。 ” 2013年深冬的一个下午,著名歌唱家吕继宏在福建省福清市体育馆的休息室里,表情认真地对记者说道。此刻的他并不像平日里那样,穿着一身干练的戎装,而是穿着一件整洁的便服。53岁的吕继宏,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几次随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到基层演出了,但他习惯于在每次演出时观察观众们的细微表情,并借此判断他们喜欢什么样的歌、不喜欢什么样的歌,发掘什么样的歌更能引起共鸣、什么样的歌感染力不够。“这就是近距离为观众演出的好处,喜欢还是不喜欢,一目了然。 ”吕继宏说。
与中老年观众相比,吕继宏更加关注年轻观众对自己歌曲的反应。“在当今这样一个时代,民族唱法受到的冲击非常大,民族歌曲的爱好者年龄普遍偏大,‘80后’ 、‘90后’大多喜欢在网络上听欧美、韩日以及港台的流行歌曲,这必须引起我们这些民歌从业者的深思。 ”吕继宏说,“民歌为什么缺少听众?关键问题并不出在唱法本身,而在于优秀的作品严重缺乏。流行歌曲这么多人喜欢,还是因为它能够与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果民歌还是像过去那样,一开口就是‘祖国啊祖国’ 、‘母亲啊母亲’ ,年轻人怎么可能喜欢? ”
吕继宏一直认为,主旋律歌曲并不意味着就要不食人间烟火、就要墨守成规。“没有感情、缺乏新意的歌曲不会有生命力。近年来,王丽达、雷佳等年轻一代民歌手已经开始在歌曲中融入流行音乐的元素,包括我最近录制的一些歌曲,在编配上也做了一些时尚化的尝试。 ”吕继宏说,“民歌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得求新求变。 ”
其实吕继宏自己就是一个求新求变的人。这个出生于甘肃天水的西北汉子,直到29岁时还在甘肃省歌舞团担任声乐演员。不知为什么,与大海相隔万里的他,偏偏就对湛蓝的海洋充满了向往。“从小到大,我一直梦想能成为一名海军战士。说来也巧,我学唱的第一首歌曲,就是当年脍炙人口的《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 ”吕继宏回忆道。在一次演出中,吕继宏偶然结识了时任东方歌舞团团长的著名歌唱家王昆,王昆觉得他声音条件非常好,就鼓励他到北京发展。是选择甘肃省歌舞团安稳平淡的工作,还是选择一切都茫然未知的北京?经过一番考虑,吕继宏决定做出改变。
1989年, 29岁的吕继宏如愿以偿地考入海政文工团,成为一名独唱演员,并拜入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门下。“我这么多年的海军梦,终于在而立之年实现了。 ”吕继宏说。在入伍之前,吕继宏就听说部队的文艺工作者一年到头都会忙个不停,所以早就做好了吃苦的思想准备。而当他亲身体验到这种忙碌时,除了辛苦,感受到的更是欣慰与满足。“从进入海政文工团那天起,我就开始了到全国各地慰问演出的旅程。中国幅员辽阔,北至漠河,南至西沙、南沙群岛,哪里有部队,哪里就有我们这些文艺兵的足迹。 ”吕继宏说。
大海的浪漫,令许多人无比神往,但大海的汹涌澎湃,也会让很多人吃不消。吕继宏记得自己初登舰船去西沙慰问演出时,心中除了兴奋就只剩下了好奇,“阳光与海水的味道是那样的清新自然、那样的让人着迷。 ”但随着舰船的行进,吕继宏开始晕船,肚子里的翻江倒海让他再也无暇顾及海上的美景。抵达西沙后,身体逐渐恢复的吕继宏又开始对蓝天、沙滩以及战士们身上洁白的水兵服发出感慨。“但住了两天以后,一切浪漫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岛上饮用淡水受到严格控制,基本没有青菜吃,更别提水果。我甚至很难想象,战士们是怎样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守岗位的。 ”吕继宏回忆道。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