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担任国际钢琴大赛评委的诸多大师中,阿里·瓦迪是来华最多的一位。近10年来,他几乎每年都要来中国,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留下过他作为国际钢琴比赛评委和大师班主讲的身影。跟其他钢琴家略有不同的是,阿里·瓦迪不仅仅是钢琴大师,他还是个杂家——集钢琴家、教育家、指挥家、作曲家和电视主持人于一身的“五栖”明星。阿里·瓦迪的座右铭是:好的演奏家不仅要有很好的技巧、熟练的指法,更要了解作品的背景,我们不仅要做演奏家,还要做音乐家。钢琴演奏应包罗万象,天马行空。
在长江钢琴大师班的讲台上,尤其是协奏曲部分,阿里·瓦迪往往是一会儿坐在钢琴旁边为学生做着演奏示范,一会儿走到学生前面挥舞着手臂为他们指挥。深谙指挥和作曲之道的阿里·瓦迪教授钢琴的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很少就演奏技术的某些细节进行细究,他更注重作品整体的演绎。
表达你自己
阿里·瓦迪认为,一个学生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钢琴演奏者需要有自己的个性,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钢琴的演奏不仅是个性的发挥,还要承袭传统,需要将个性与传统结合,在传统中创新。这种个性和创新,是基于演奏家对作品全面、深刻和透彻的理解,而后派生出来的结果。
“我很欣赏犹太教的一个教义。那就是每代人必须重新接受一次《律法》。这意味着你必须重新诠释一遍被奉为真理的事物,你的不同即是你的合理。”在阿里·瓦迪看来,青年演奏家一味追随所谓权威“传统”,并不可取。衡量一个演奏家是否在未来的演艺道路上有潜力,并不是看他在技术上完成得如何完美,而是取决于他的演奏个性。“传统是不停变化的,因为每代艺术家都处在不同的环境里,我们对古典音乐的诠释允许一定的灵活度。我告诉你一个古典音乐的秘密:一部作品的成立必须以超过两种的主观演绎为基础。我总是告诉中国学生们,弹钢琴所展示的永远是你的生活,你不是贝多芬,你只能用他的语言表现你自己。”
杂家的好处
很多人都知道阿里·瓦迪作为钢琴大师的一面。其实,阿里·瓦迪除了忙于教学、演奏之外,他还一直都在以指挥家的身份和电视主持人的形象,出现在音乐舞台和荧屏上。
中国钢琴家朱昊在形容跟阿里·瓦迪学习的情形时说:“跟阿里上课,学到的不仅仅演奏技术,更多的是他对于音乐的理解和认知。”曾经在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听过阿里大师班的学生,如此形容阿里的授课风格:“阿里非常会讲故事。在弹奏德彪西的《水中精灵》时,他能绘声绘色地为你形容德彪西音乐中的水波、石头以及精灵浮上水面的镜像,让你在音乐中真正找到水中精灵的影像和感觉。”
阿里·瓦迪在任何公共平台,都不忘用音乐“讲故事”。从教学到指挥台,从音乐厅到电视主持,广泛而渊博的学识,让这位钢琴大师成为了一个“多面专家”。
很少有人知道,阿里·瓦迪曾经师从布列兹、斯托克豪森等作曲大师学习作曲和指挥。研习作曲的经验,让这位钢琴大师可以游刃有余地在的西方经典音乐文献中,找到自己独有的个性诠释。
“我认为,培养钢琴演奏家不能仅仅局限于演奏本身,而是应该整体地培养。我个人就从指挥、作曲以及钢琴教学中获益匪浅,而这些演奏之外的经历,恰恰对于演奏本身是非常有益的。钢琴演奏所展示的永远是你自己的生活,而不贝多芬的生活。因此,你只能透过他的语言来表达你自己。而你自己的表达语言和方式,是否丰富是否有个性,取决于你对于整体音乐认知的宽度和深度。”
比赛不是音乐人生的全部
作为一个已经培养了30多位国际大赛金奖的钢琴导师,阿里·瓦迪几乎成为了国际大赛金奖的代名词。这里面就包括当今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钢琴大师叶菲姆·布朗夫曼和中国钢琴家李云迪。经阿里·瓦迪大师班“点拨”过的天才学生更是不计其数。
阿里·瓦迪最不赞成将参加国际钢琴比赛作为职场人生惟一目标的大赛评委。作为鲁宾斯坦钢琴大赛主席,阿里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这样透露个人的评判标准:“在第一轮,我问自己是否还有兴趣继续再去听他的演奏。如果有,我就投票让他们进入第二轮;在第二轮,如果我认为他有资格拿奖,我就让他进入决赛;到了第三轮,如果我认为他的演奏深入人心,让我感动,我就投他的票。”
阿里说:“艺术很难用比赛去衡量。尽管我担任过很多国际大赛的评委,但我始终认为比赛的竞技往往极其残酷。比赛也绝不是人生职场的必需。音乐处处有观众,关键看你如何去对待音乐。因此,你必须知道你的观众在那里。”
阿里·瓦迪坦言,演奏钢琴或者培养钢琴明星其实没有什么真正的秘笈可言。如果一定要说什么秘籍的话,那就是:“你要从内心热爱你的音乐,你的事业。音乐绝不是演奏本身,更不是竞技和比赛。音乐是爱,是沟通和分享。”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