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育成效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否。为了充分调动学生们的自主性,我从兴趣出发进行教学。
古筝本身就是一种比较难练习的乐器,每节课的基本功练习和新曲学习,老师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会。布置作业要根据每节课的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练习内容,这样才能水到渠成地让孩子们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科学地掌握古筝演奏技巧。在古筝乐曲中,好多古筝作品都有双手弹奏部分,例如:《浏阳河》、《洞庭新歌》、《小小竹排》等,如果学到这些曲子时再让孩子们练习左手技术,双手就很难配合上了,要想达到双手演奏协调、力度均衡、完整性好,就必须早点进行左手练习。我在基本的“勾托抹托”指法练习时就开始要求双手练习,同时穿插一些与指法相适应的乐曲,来提高学生的学琴及练琴兴趣。无论是指法练习,还是练习曲,我都要求学生边唱边弹,边聆听边模仿,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古筝弹奏的特点之一是追求韵味,孩子们小,理解乐曲的能力有限,于是,每学一首练习曲或乐曲,我都会一遍一遍带学生唱谱、读谱,遇到双手弹奏、节奏复杂和学生不好掌握的部分,我会带学生划时值线掌握节奏,让孩子们找左右手的关系。我还会左右手分开带学生练习,我唱左手旋律让学生弹奏右手部分,然后换过来,我唱右手旋律让学生弹左手部分。在教学中我绝不让学生吃夹生饭,当堂课的内容孩子们必须当堂课掌握,当堂课出现的问题必须当堂课解决,不让学生把问题带回家,否则严重影响教学进度。由于这样的训练方法在理解和接受能力方面没有障碍,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对提高学生的学琴兴趣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美在心中韵由心生
古筝的韵味有些虚无缥缈,孩子们对古曲也很难理解,学习初期他们只能靠模仿才能学会。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产生了这样的认识:要想把曲子弹得优美动听,就要让孩子们多演唱曲谱,在演唱中锻炼和完善孩子们的音乐感觉。孩子们在演唱曲谱的过程中,逐渐品出了古筝曲的韵味,这种韵味作为孩子们弹琴时所追求的一种音乐目标或美学需求,使它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一种技能,同时完善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气质。他们不但爱弹琴,而且爱演唱,他们唱的有多美就能弹得有多“美”。这样久而久之,慢慢地,他们就学会了用音乐来表达内心的美感和乐曲所应有的内涵。既提高了孩子们对乐器、乐曲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演奏乐曲的感染力了,这不仅能打动听众的心,同时也能使孩子们有了成就感和练琴的主动性。
音乐是听觉艺术,无论声乐、器乐都需要多听。只有反复聆听才能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阅读”能力,从读懂乐曲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到产生共鸣,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品味,学会了欣赏,自然而然音乐的“韵”就会由心而生。在每节课的教学中,开始30分钟我都要带着学生进行指法练习和旧曲复习。不管是指法练习还是乐曲,我都会很有情感地唱给学生听,并让学生们跟着我的情感唱,然后他们再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拨动琴弦。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但其实很不简单,内容非常丰富,老师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的思路,孩子们自己在有意无意地体会和练习中,达到琴心合一,正如古代先哲所著《乐记》开篇所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我在教学中用歌唱来引导孩子们对乐曲的理解和思考,使他们在弹琴时以歌唱中的理解为参考,进而在琴声中去寻找到适合古筝特点的韵味和乐曲风格,使他们演奏的乐曲,感觉更丰满、内容更丰富。
四、搭建平台展示自我
古筝演奏和教学是重实践的艺术活动,有赖于长期训练中的观察与思考,须不断、反复地进行听觉与感觉的对话,并逐步建立合理完善的认知标准。通过不懈努力,对古筝演奏和教学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整体化的理解。同时,在教学和演奏各类乐器中,要让实现音乐表现力和风格性为目的,并升华到具有艺术创作价值意义。
学生学到一定程度,老师一定要为孩子提供锻炼展示的平台,艺术必须要以活动为载体、为契机,为学生创造,提供感受、表现感受的机会。通过参加各级、各类艺术实践,不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增长了学生的才干,还使他们获得了审美体验,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少年宫的知名度和声誉,展示了艺术教育风采。说到演奏乐感的问题,我觉得天生条件是一方面,最关键的是训练和参与活动。比如:参加比赛或演出,老师一定会给学生排练,何时提腕弯腰,如何提臂落臂等肢体语言训练等,而且还会给学生进行乐曲处理。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弹奏不同风格流派的乐曲时,能贴切到位。风格流派也会贴切到位。那么,学生为了达到要求,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厌其烦地重复练习,通过成千上万遍的练习,使大脑中的记忆细胞不断受到刺激,加快反应速度,不仅可以让手指与手指的肌肉与关节不断得到锻炼,使手指的灵活性增强,孩子的演奏水平、美感、乐感和理解能力,都会随之提高。 (作者单位:太原市迎泽区少年宫)
任育红 作者:作者单位:太原市迎泽区少年宫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