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戏曲的使命与创新
毛小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让观众把欣赏戏剧当成一种自然的文化习惯,让观众到一地旅游晚上能像看景点一样看场戏成为规定项目,这是包括福建在内戏曲人的使命。平心而论,这次进京演出的戏,个个出彩,《皂隶与女贼》对人物内心的刻画,《阿搭嫂》那种缩脖耸肩的风格化表演,以及《兰花赋》的舞台张力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和伦敦西区与百老汇戏剧相比也毫不逊色。但福建戏曲却没有在商业化的路上走得更远。
福建戏曲不能把商业化作为发展的唯一出路,但却不能忽视这一点。我们不能让浮光掠影的所谓实景演出占据了舞台演出的大部分,使得艺术泡沫化、碎片化。我们也要建立完善的营销网络——现代社会,卖有时比制造更重要。我们还要有勇于突破的精神,回顾世界戏剧史和中国戏曲史,每次重大发展都和形式的创新有密切关系。
演、导、编、评四位一体
谢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这次集中展演让京城观众在一周之内感受到福建戏曲的魅力,不管是哪个剧目的演员、导演还是编剧,都向我们展现了十几年来他们在传承梨园戏、莆仙戏、闽剧、高甲戏和芗剧过程中所取得的不菲成绩。为了传承高甲戏女丑技艺,演员吴晶晶华丽转身,从旦行转为丑行,对于她个人来说,这是表演领域的开拓,而对于以男扮女丑的高甲戏来说,增添了一位女扮女丑的实力派演员。为了使闽剧去京剧化、更富福建地域特色,导演吕忠文在《贬官记》里吸收了高甲戏、木偶戏的表演特点,为闽剧寻获到比京剧艺术更能体现出乡土特色的表现手段。为了传续古老剧种莆仙戏、梨园戏表演技艺,郑怀兴、王仁杰等编剧着意为剧团演员创作、整理改编传统戏,将个人的思想隐匿在剧目后面,个人创作技法在演员曾静萍、王少媛的技艺里,或修旧如旧,或整新如旧,在“艺以人传”的指导思想下,达到了抢救、保护地方剧种表演艺术的目的,为古老剧种培养了新生力量,为福建戏曲造就了新一代表演艺术家。除了演、导、编,以王评章为代表的福建剧评家,也为福建戏曲的传承、保护提供了观念先导和理论支持。
福建地方戏在海内外的传承与发展
康海玲(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福建是戏曲大省、戏曲强省,剧种多样、传统深厚且个性鲜明。和其他省份、地区的地方戏不同,福建地方戏和广东、海南的地方戏除了在中国本土繁衍生息之外,历史上还作为移民的文化行囊随着移民的脚步漂洋过海,在欧美、东南亚等海外国家和地区得到移植和发展。其中,福建地方戏在海外国家和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剧种最多,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潮剧等几大剧种在海外华人社会传承的历史悠久,至今还演出不断,成为福建文化走向世界的品牌,彰显了中华艺术的魅力。
东南亚是福建地方戏在海外国家传承和发展的最繁盛的地带。在东南亚国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等5个国家的戏曲演出历史最为悠久,规模最为宏大,演出最为频繁。与国内剧种的传承与发展明显不同,戏曲在东南亚,一方面保留了其艺术个性即“中华性”,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当地化,表现为新加坡化、马来西亚化、泰国化、菲律宾化等,以满足所在地华人观众的需求。
华夏遗韵与时代辉光
王蕴明(戏剧理论家):这几出戏我先前大都看过,还参与过部分剧目的修改、打磨及评奖,此次再看仍兴味昂然。此次进京展演的莆仙戏和梨园戏就被誉为中国戏曲源头之一的“南戏的活化石”,因为这两个剧种至今仍保存了南戏的若干艺术元素及剧目。而福建的莆仙、梨园、高甲、闽剧等剧种的表演艺术又都受到更古老的提线木偶的滋养,是我国传承至今最古老的戏剧文化优秀遗产的重要部分。同时这些剧种虽古老而不陈旧,充满着青春活力。不只是表演人才代代相传,此次参演剧目的艺术人才大都为中青年演员,他们很好地继承了老一代的优良传统与技艺,其中吴晶晶、陈洪翔、陈琼、王少媛是梅花奖获得者,曾静萍是 “二度梅”获得者。而且所演剧目皆为新创,虽是大都为古代的人与事,但立意观念是当代的艺术,闽剧《兰花赋》、高甲戏《阿搭嫂》在保持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吸纳了若干新鲜元素。(中国文化报)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