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育忠(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从8月21日开始国家院团各自展现了风采,得到各界的好评。我们也创新工作模式和方式,组建了知名艺术家、评论家和观众代表组成的评论小组。我们想营造艺术讨论的氛围,起到为国家艺术院团的发展建言献策的作用。同时也希望能通过艺术评论引领风气,让更多的人关心艺术生产,关心时代精神的发展,以提高民族的审美能力。艺术家和评论家应该是共生的关系。一个时代的艺术要全面繁荣,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整体生态。文艺创作的繁荣,离不开健康的艺术评论及其提供的理论的支撑。
艺术评论的作用是二维的,既有肯定艺术作品的历史地位,将其经典化的一面,也有提出艺术作品的缺陷,使之修改提高的一面。一段时间以来,艺术评论里批评的因素相对较少,说好话、唱赞歌的多,进行严肃的艺术分析、判断的少,这方面各界反映比较大。回顾一下上世纪80年代,艺术家与评论家的共生共赢的良性关系,评论家在艺术创作全过程的积极参与,在彼此探讨中,在互相激发下共同进步,当时艺术界的整体繁荣,评论家功不可没。艺术评论代表一个时代从事艺术活动的见识和良知,有艺术评论参与的繁荣才是完整的艺术繁荣。我们希望各位评论家和院团创作者面对面切磋交流,畅所欲言,把我们这个研讨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
宋合意(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董事长、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文艺批评是文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艺评论,对推动文艺创作,对促进舞台繁荣和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对群众更好地欣赏文艺作品,都有很大作用。现在,中央领导同志关心文艺评论工作,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都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工作,公众期待更多高水平的文艺评论,这也对《中国文化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更加努力。最近,报社理论部开设了“艺海问道”文化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和评论家、艺术家,就艺术领域里一些话题和热点现象进行多样化的研讨,就是最新的努力。
2014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文化部在设立评奖专家组的同时,也设立评论专家组,这是落实中央有关精神,促进艺术评论与国家级艺术团体舞台实践良性互动的重要举措。作为文化部所属媒体,我们对此有高度共鸣,也十分乐于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推动艺术研讨,并为相关理论、评论成果展示和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周汉萍(文化部艺术司艺术研究处处长):下面请专家发言,希望大家谈谈真知灼见,主创人员也可以讲一讲自己的创作的初衷。
张振涛(中央民族乐团原副团长):国家艺术院团乃至人们指责的所谓“艺术界”,并非都是沸沸扬扬、浮躁不宁,还有相当一大批艺术家,不事虚嚣,踏踏实实,在那里积累着能够代表一个国家艺术实力的惊天大剧。
原来在歌剧史上读到的《尼伯龙根指环》,是一部一般人不敢碰触的“庞然大物”,包括《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众神的黄昏》。演出总时量需要一个星期,每天4小时。谁敢动这个心思把它搬上中国舞台,谁敢碰这个非具备足够的人才、智力、财力、国力就绝不敢动手的“恐龙”。而今,中央歌剧院已经拿下了其中两部《女武神》、《齐格弗里德》。此举此剧,不但说明了中央歌剧院的气魄,而且说明了国家艺术院团所体现的综合国力的强大。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敢碰瓦格纳的“乐剧”,中国人敢,而且呈现得这样好,这样精彩,这样到位。
陈原(人民日报社政文部主任记者):中央歌剧院的两台歌剧,一个是贝多芬唯一一部歌剧《费德里奥》,还有瓦格纳《尼伯龙根指环》三部曲的之三,我觉得的确水平很高。俞峰院长说,一流的歌剧院就应该演一流的歌剧,我有共鸣。从这几部杰作做起,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向世界著名歌剧院接近,要坚持下去。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交响乐团给我震动也很大,在李飚的带领下时间很短提升这么快,整个乐团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了。《世纪之舞》的打击乐在交响乐里面用得淋漓尽致。大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演出过后再上舞台很难,用交响音乐会的形式把它延续下去是个很好的路子,中央歌剧院基本把《复兴之路》最精彩的部分演了出来。中央民族乐团的《印象·国乐》、《国风绕梁》、《丝绸之路》不仅观赏性强还有趣味性,他们很强调为大众服务,讲究通俗易懂,并把民族音乐里面很多绝妙的东西显示了出来。
作为一个媒体人,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现在媒体已经走入网络和纸媒融合的阶段。我们现在在《人民日报》写文章,不仅给纸媒写,还给人民网写,还给微信公众号写,这对我们语言的风格有很大影响。国家艺术院团在未来必须跟多媒体融合,这种融合不是出卖版权,而是扩大影响力。纸媒已经感到危机重重,艺术院团也要扩大影响力,应该把包括微信、微博、网络、地铁、公共汽车上的电视,都利用起来。由文化部统一把几个院团集中起来统一展示,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提升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