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东升(中央民族乐团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民族乐团从前些年到现在有一个发展历程,团内和团外都有目共睹。这些发展,这些成绩,跟我们听到的评论家、观众的反馈有密切联系。我们有时候也在反思,我们过去可能走了一些弯路。其实民族音乐,更容易被中国的观众接受,之所以我们以前没有很多观众来关注国家一流的民族乐团,原因就是我们本身没有做好。以前流行一句话,民族音乐就是老三篇,什么《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十面埋伏》这些东西。确确实实我们民族音乐的经典非常好,但是有些东西要具备一定的时代性。如果抛开这个东西,我们老抱着老祖宗的饭碗,这个饭就会变质。
我们调整方向,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的定位是这样,要保持你的艺术性,要保持你的思想性,保持“两性”的情况下,一定要跟观众密切结合起来,就像一盘菜,一定是色香味俱全,一定要本着好听、好看、好玩的原则来设计和创作!
许京生(国家图书馆干部、观众代表):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观众代表参会,谈谈自己的感想。首先说《印象·国乐》,这个节目形式比较新颖,演出的技艺也很高超。我认为作为普通观众,是认同这种形式的,视觉的效果也超出预想,以前音乐会的演出服装比较单调,清一色的演出服,现在演员穿上更民族的服装,这种形式很好。这台节目让演奏者说话,这个创新不错。
第二个说说《中国梦随想》。序曲多声部呼应,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这种颤音共同营造一种梦幻的气氛,给人比较深的印象。第二乐章《海天筑梦》,长笛与簧管乐器交替配合,表现出高原儿女欢快喜悦的心情,合唱表现出中华儿女宽广的胸怀。第三乐章就是在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加入许多比较时尚的元素,使乐队具有时代感很强的朝气蓬勃的气氛。
陈乾(《中国艺术年鉴》编辑):我上学期间做过一些关于文化部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展演的研究,对这个展演有特殊的感情。上世纪50年代以来,文化部主办全国音乐周,引发了国内音乐展演热,各个城市的音乐季活动遍地开花,如“上海之春”“哈尔滨之夏”等,每年都有丰富的演出,推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2014年国家艺术院团的演出季,我想对两部戏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先说东方演艺集团《劳动创造幸福》。这个节目让我想起一个很老的话题,就是群众歌曲和大众音乐生活的关系。顾欣董事长说要跟市场结合,跟群众结合,跟听众结合,这可能是东方演艺集团的作品非常接地气的原因。以劳动为题材,看起来是新的,其实是一种回归,上世纪50年代歌颂劳动的作品十分繁盛。对劳动和对劳动者的歌颂,就是让音乐回到本质,回到群众的生活,回到社会劳动。音乐有其功能性,政治功能不可回避,但是弘扬主旋律和让更多人接受并不矛盾。
瓦格纳的作品采用北欧的神话,时间长,人物多,瓦格纳也用了很多错综复杂的符号,编排这个作品,更甚于法国和意大利歌剧的难度。
瓦格纳以哲学家自居,而《尼伯龙根指环》又是最能代表瓦格纳式思辨性的作品,这部作品对演职人员的要求是何等严苛!瓦格纳以交响乐思维写歌剧,将人声和乐队完美地结合,而管弦乐团的作用除了营造气氛、推动剧情之外,更多的时候像是扮演了电影中旁白的作用。管弦乐展现出解读者的姿态,它是整部戏中歌唱和戏剧在衔接、融合之时的引领者和润滑剂,是瓦格纳交响思维最直接的体现。由俞峰先生担当指挥的管弦乐队阵容强大,将整部歌剧的戏剧表现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伍嘉冀(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作曲家):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歌颂劳动这个题材?因为东方演艺集团是一个改革开放试点,跟其他社会团体合作,合作单位是北京市总工会,他们本来想搞一台庆祝节日的演出,想得很简单,是要写一个主题歌。但后来深入探讨的时候,就发现,目前真正关注劳动者的歌曲创作非常非常少,这是空白,我们决定填补空白。
本来如果搞一台文艺晚会,唱唱咱们传统中耳熟能详的歌《我为祖国献石油》、《咱们工人有力量》等。但我们一分析根本不对。我们上学时候的歌曲的语体,包括音乐语言,让现在的工人去唱,他是从心里唱出来的吗?现在的劳动者面对的是社会改革、时代进步,是释放生产力,使我们国家达到世界的NO.2。这一过程当然很复杂,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要不要歌唱这一历史过程中的劳动者?
我们不是简单重复过去,是一种坚定的创新。内容上的创新在哪儿?举两三处。第一,就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从“臭老九”,回归到劳动人民队伍里,但是有歌吗?没有。工人农民抡着大锤干活,好写,有艺术形象。知识分子的形象表现起来则有一定难度。我们这次有写知识分子的歌,叫《我想对你说》。第二个,就是真正写打工者的《京城望月》。创新是在哪儿?本身是信天游的风格,但如果只是信天游,比较悠长,或者有点悲伤,这个力度不够,我把信天游和秦腔结合起来了。我特别要强调《中国造》,现在中国成为世界的NO.2,就靠中国造。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跟政治有关系,但更深是民族的基因造就,早晚有一天会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下兴旺起来,《中国造》涵盖了这个意义。
我从毕业到现在,几十年来什么都写,交响乐、流行音乐全写,但是《劳动创造幸福》是我感觉特别淋漓尽致的一次,还要补充一点,就是我当过4年工人,有生活体验。
吕育忠:今天的会开得非常成功,专家们不仅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也对各院团的艺术创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一定认真总结这次研讨会的成果。
(本版文字由中国文化报记者杨晓华整理)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