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换气技法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古埃及和古希腊吹奏奥洛斯的笛手,中国古代的唤呐、竹笛以及马来西亚早期Scrunai管的演奏者也都采用这种技法。在国外, 20世纪50年代末, 捷克的长笛演奏家安托宁马赫掌握了此项技法,能够一口气吹完巴赫的《阿列曼德舞曲》;70年代末澳大利亚长笛教师兹德尼克· 布鲁德汉斯能够运用这种技法熟练地演奏《野蜂飞舞》和帕格尼尼的《无穷动》,他能把旋律中几千个音符全都不间断地吹奏下来。
无独有偶, 在1998年8月的北京国际单簧管音乐节上,国际单簧管协会主席斯普林博士和美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科勒也同样运用这种技法演奏了《野蜂飞舞》双吐和帕格尼尼的《无穷动》,着实让我们吃惊。很难以置信,两位大师能将循环呼吸法如此圆滑熟练地应用于单簧管演奏中, 而且音乐依然流畅、自然。
一、呼吸原理
管乐器演奏中的循环呼吸法是指管乐器演奏者通过在嘴部保持吹奏的同时用鼻子吸气, 并以腮颊作为“储气箱” , 从而达到延长持续演奏时间的技术。这个过程有四个独立的步骤:当演奏者余气减少时, 面颊肌肉放松储气。当鼻子吸气时,用面颊肌肉将腮部存气推人乐器中保持呼吸。当足够的空气通过鼻子吸人肺部, 腮部余气减少的同时, 被放松的上颚重新关闭, 恢复使用肺部的气体。面颊重新恢复正常口型位置。从使用肺部气体到腮部气体并回到正常用气的这个过程是使很多人难以掌握循环呼吸的重要原因。有很多方法可以传授这种“感觉” 。循环呼吸必须每天都进行练习。此外,在乐器上不断摸索这种感觉是很重要的。练习的确重要, 但是只注重练习而不注意去体会这种感受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二、练习步骤的安排
第一步,放松面部肌肉, 在正常呼吸的同时将整个腮部向外延伸。尝试去感受在呼吸时面颊外移的感觉。
第二步, 并在唇部放出一条小缝, 在鼻子正常呼吸的同时引导空气从这个缝隙溢出。通过控制面颊肌肉,尝试保持这个气流3到5秒。
第三步,将一支吸管插人水中, 并用它重复第二步练习。应该用足够的气流使气体在通过吸管吹出水泡。这个步骤应该不断重复,直到整个过程感到比较自然。
第四步,当空气被压出腮帮的同时, 鼻子快速深吸气。当面腮仍然放松时,开始通过嘴部出气并清空肺部。尽量让出气气流稳定、均匀。
第五步,重复第四步, 但不要清空肺部。当肺部逐渐空虚时再次放松面颊,快速通过鼻子深吸气。当少量空气被吸人后, 关闭放松的上颗, 换回正常的肺部出气。不断重复,这是循环呼吸最主要的步骤。
仅将笛头和连接管放入嘴中, 练习正常口型与放松面颊口型之间的转换并尽可能保持期间音频的稳定。练习者将会注意到嘴角需要保持牢固,同时上唇区域需要给与支持力。只用笛头和连接管在嘴中重复第四、五步。练习者很可能会在头几次尝试中发出尖锐的声音,也会注意到在从使用肺部空气转为使用腮部空气的过程中会发出某种冲撞声音, 这是正常的。此后的练习将帮助演奏者或多或少的控制、消除这种冲撞声, 让演奏发声更加流畅。现在加上乐器的其它部分,尽快开始在整个单簧管上练习是很重要的。练习者没有必要太在意很好的音色,现阶段只要可以接受就行了。
需要记住的是这个技术要较长时间的不断练习, 大多数演奏者在公开场合演奏前都需要经过数月的排练。
八角鼓,又称单鼓。满族、白族、汉族拍击膜鸣乐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得名。流行于北京、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