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黄敬文与吉剧的缘分,要追溯到1968年,这一年他来到吉林市郊区文工团参加工作,从此开始了为吉剧事业添砖加瓦、兀兀穷年的艺术生涯。
那时文工团戏曲、曲艺各种文艺活动广泛开展,而吉剧是其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说起和吉剧的故事,黄敬文侃侃而谈。吉剧在上世纪80年代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1983年,吉林市有两部戏参加了第一次吉剧汇演,黄敬文作为这次汇演的参与者,现在提起来语气里还充满骄傲。黄敬文告诉记者,当时他所在的剧团有两部戏参加了汇演,一部是现代戏《九九重阳》,一部是古装戏《索木招亲》。在现代戏《九九重阳》的创作阶段,为了创作出接地气、受欢迎、贴近群众的好作品,他与同事们一起从吉林前往九台等地深入生活,这一去便用了两年时间。在这两年间,他们住破房,忍跳蚤,夜以继日地反复打磨,终于交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而另外一部古装戏《索木招亲》,他担任指挥。他说,这部戏在演出形式上做了大胆的创新,第一次将音乐伴奏搬到了舞台上,使演出有一种演唱会的伴奏效果,处理的方式是表演时突出演员,幕间突出演奏人员。《索木招亲》从戏剧结构、服装舞美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探索,获得了广泛好评。该剧还打破了剧种行当的限制,打破了各类剧种的艺术界限,并开创了“先期”合作的演出经验。
改革开放后,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吉剧亦然。从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随着演出市场的萎缩,吉剧一直处于低潮期。对于吉剧振兴工程的提出和实践,黄敬文显出极大的振奋。他说,吉剧有着良好的基础:一是第一代吉剧工作者打下了坚固基石;二是吉剧植根于二人转这个厚实的基础之上,二人转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三是在当下的时代,人们开始反思民族文化珍贵性,注重传统文化振兴工作。吉剧振兴工程的提出恰逢其时,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勇于奋进,吉剧定会有辉煌的明天。
谈及吉剧如何振兴,黄敬文认为要牢牢把握住十六字原则: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他尤其强调了“不离基地”,即不能离开二人转这个基地。他说,这并不是要简单地拿走二人转的曲调或者单纯地套用其模式,而是要深入研究二人转本质的独特性,受群众欢迎的原因,以及戏剧观念和舞台方式,从而将有益的经验和模式用于吉剧的创作和表演中。(吉林日报/张林)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