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 在北京要有一个制高点
“中国的音乐剧还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所以还没有形成经典,还需要更多努力。”
三年前与东方文化交流中心合作,松雷拿出所有的资源。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中国音乐剧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剧场长期驻演。做了一半,一些人提出不要做剧院,怕赔钱,而东方那边也不想叫东方松雷剧院,我夹在中间很为难。结果,松雷撤资,东方接管剧院,我不得已离开北京。那是我又一次人生的最低点。那年我病了8个月,病好后我开始制作《妈妈再爱我一次》,并在全国巡回演出。不久前,东方文化交流中心的领导打电话给我,说还是想把这个剧院交给我做。我很纠结,我在上海已经有了一片天地,政府也很支持。我考虑了好久,觉得剧场太适合做音乐剧。我的想法非常单纯,在北京要有一个制高点,有一个驻场的地方。我依然提出要签约十年,前两年赔钱培养市场的音乐剧专业剧场的方案,他们也答应了。这样,音乐剧终于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剧院。
当下音乐剧的发展需要更多专业的制作人,因为音乐剧就是制作人的世界,在纽约,是制作人统治着百老汇,伦敦西区也是一样,真正的制作人,太需要了,他必须骨子里有一种对音乐剧的热爱。而中国音乐剧还必须产生标准,标准非常重要,首先什么是音乐剧,那么剧评人首先要了解音乐剧的标准。过去,中国音乐剧一直被一些人误导,点评者自己很少看音乐剧。
对于“经典音乐剧”的说法,我不能说我的《白蛇传》是经典,也不能说《蝶》是经典,我觉得经典就是永恒,是需要时间检验的。《猫》也好,《剧院魅影》也好,《悲惨世界》也好,是经过长时间的考验,经过几千场演出的考验,而中国的音乐剧还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所以还没有形成经典,还需要更多努力,其中包括音乐剧的普及和音乐剧市场的培养。(北京青年报/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