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来到澳大利亚悉尼,开始了留学生活。在这里有位非常好的老师——70岁的小提琴家卡尔皮尼、前伦敦爱乐乐团的首席。在他的教导下,我感悟到更深层次的音乐理念。在读硕士的同时,我顺利进入澳大利亚国家歌剧院乐团演奏,为歌剧伴奏让我更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视野,我不再只关注拉小提琴,也去研究其他乐器或音乐门类的表现风格。悉尼歌剧院里有一个音乐厅和一个歌剧厅,我时常在这两处尝试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在澳大利亚的求学经历和演出经历丰富了我的音乐素养。
个人演奏风格的形成
记者:你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胡锦超:作为独奏家和乐团合作是每个学音乐的人的梦想,这标志着水平受到音乐业内人士和演出市场的一致肯定。2004年,著名旅美指挥家陈佐湟邀请我回国加盟新组建的上海爱乐乐团担任副首席,于是我又回到了上海,有了机会作为独奏家和乐团合作演出。随着开独奏音乐会次数的增加,我开始想要追求独特的个人音乐表现风格。个性是独奏家的立足之本,相当多演奏家都因为技术一流但缺乏个性表现而最终暗淡。在台上演奏时我会更多地去想象观众的感受。
在中国,演出市场对小提琴家需求最多的曲目就是《梁祝》,至今我已经拉了一百来场《梁祝》了,拉得太多都心生腻烦了,以至于我去求演出经纪人少安排《梁祝》,他也无可奈何,说观众就爱听这个,可我总想着能有新的尝试。
记者:这次大剧院首次请本土艺术家以商业化的形式登上舞台,上座率达到90%以上,可以说是一次令人喜悦的尝试,你自己对这次演出的票房情况是否也很开心?
胡锦超:是的,为了这场电影音乐会,我自己找片源自己剪辑,制作过程相当不易。
电影音乐会的形式也是演出市场的一个热点,演奏结合电影画面的多媒体视听音乐会将越来越成为潮流。在很多的音乐会中,有些观众会听睡着,甚至中途离场,而我要做的就是在一千多人的大音乐厅,让每一个人清楚听到每一个音,用音色和情感去感染观众,如何让即使不懂古典音乐的观众也能喜爱我的表演,全神贯注的看完全场。我很骄傲我能做到这一点。
记者:你在上海的事业发展得很好,为什么选择了回温州?
胡锦超:在上海工作太忙碌,没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选择回温州。目前,我以温州为基地,准备做音乐培训事业,同时经常开音乐会,包括在上海的独奏音乐会。和以前相比,只是辞去了乐团工作,空出了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与钢琴家妻子的故事
记者:这次音乐会上为你钢琴伴奏是你的妻子刘雅声,她美妙的琴声也获得观众热烈的掌声。请聊聊你们结缘的故事。
胡锦超:是的,为我伴奏的是我的钢琴家妻子,她叫刘雅声。那时我在乐团工作,她还在上海音乐学院读钢琴研究生。有次我们乐团演出需要一位钢琴家,经人推荐她就来了,大乐队排练后本来也要散了,但我要留下排练三重奏,她很感兴趣也留下来听,于是我就请这位小妹妹吃饭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她是位很优秀的钢琴家,我很欣赏她的演奏,我很享受在家里夜深之际,倒一杯红酒,听她弹奏一曲肖邦夜曲。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讨论音乐,甚至为不同的观点而争论。
一把小提琴无法去完成一场音乐会,钢琴伴奏不可或缺。而她的演奏非常出色,为我的演奏也添色很多。找一位钢琴家当妻子大概是每一个小提琴家的愿望,很幸运我找到了。
给温州琴童的一些建议
记者:坚持学习小提琴不容易,结合你的经历,给温州学琴的孩子一些建议吧?
胡锦超:温州有很多学琴的孩子,我现在自己也在带一些学生。如同现在的应试教育一样,孩子们学琴也有相当的功利性,不少学生在考级考出后就不学了,以至于读了大学后就不碰乐器了。我自己是走专业的职业音乐道路的,但大多数学琴的人并不是这样,所以对音乐本身的热爱是支撑学琴的重要因素,学习音乐会影响人整个一生,审美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会随着对音乐有更深的理解而改变。如果仅仅是为了考级升学加分而去学琴,就跟应试教育一样了,我经常对学生说,如果你可以在自己婚礼上演奏,就不枉学琴这么多年了。孩子对音乐能持之以恒,兴趣是很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温州晚报/池凌云 朱曙辉)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