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超,1976年生于温州。年幼时随父亲学习小提琴。10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师从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赵基阳教授,2001年,赴澳大利亚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英国著名小提琴家、前伦敦爱乐乐团首席Carl Pini。近年来他与马友友、卡雷拉斯、阿什肯纳奇等国际大师合作演出,在全国各地举行了上百场独奏会。2009年,组建了Trio Passione上海三重奏,举行了多场富有新风格的室内音乐会。2012年9月开始任教于温州大学音乐学院。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叙事曲》、《斑鸠琴与小提琴》……一首首经典乐曲,把观众带入美妙的音乐世界。3月29日晚,温籍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胡锦超与妻子——钢琴演奏家刘雅声在温州大剧院歌剧厅为乐迷带来了“弦动我心——胡锦超小提琴独奏音乐会”,这场珠联璧合的音乐会让乐迷们大饱耳福。演奏会结束时,观众的掌声持久不息,胡锦超携妻子刘雅声返场,深深地鞠了一躬,说:“在这春风迷醉的夜晚,再为大家献上一首《小夜曲》。”
作为一个小提琴独奏家及室内乐重奏演奏家,胡锦超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舞台上。演出结束后,记者听胡锦超谈起了那些弦上“乐”事,对他的音乐之路进行了一番探寻。
童年学琴时的记忆
记者:我有不少朋友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学小提琴,因为他们想让孩子从小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培养艺术气质。但其中有不少孩子学到中途就放弃了,因为,这个学习的过程实在太枯燥了,孩子们没办法坚持下来。那你的学琴过程是怎样的呢?
胡锦超:我很小就开始学琴,爸爸是启蒙老师。多小开始学已经没印象了,就记得打从懂事起,就在拉琴了,就觉得拉琴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事情,见到别的孩子出去玩,就纳闷他们怎么不在家练琴。
上世纪80年代温州学小提琴的人很少,也很缺乏音乐资料,幸好家里有个录音机,我很喜欢自己录自己的琴声。大概是在9岁时,我去杭州参加全省比赛获得了第二名,爸爸很高兴,至今还收藏着1986年6月2日《温州日报》上刊登的有关我的报道。那次之后,爸爸更坚定了继续培养我学琴的决心,他把我带到上海找老师,很幸运,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副校长、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赵基阳觉得我很有潜力就收了我。
1987年,我考上了上音附小,开始了一个人在上海的生活,当时只有10岁。附小是寄宿学校,身边都是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接下来就直接升到上音附中,然后进入上音大学部。没有经历中考高考,比起其他孩子很幸运,有人觉得从小学琴很苦,但我觉得比起在试卷中拼命,升学择校的孩子,我是轻松多了。
澳大利亚的音乐之旅
记者:你大学毕业后的工作机会很好,怎么会舍得放弃这么好的条件来到完全陌生的澳大利亚继续求学?
胡锦超:学无止境吧。当时我已经顺利地被上海交响乐团录取,这对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生来说,已经是个很好的工作,但出国留学的想法让我毅然放弃了这份工作。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