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首邓丽君翻唱的《何日君再来》早已传遍大江南北。可是,你知道吗?这首歌的曲作者就是重庆铜梁人刘雪庵。
刘雪庵坎坷的一生中,还创作了《踏雪寻梅》、《长城谣》等脍炙人口的好歌。抗战时期,他曾为郭沫若的话剧《屈原》谱曲,自己掏钱创办抗战音乐刊物《战歌》。
然而,这位被载入《大英百科全书》的音乐家如今却鲜为人知。
日前,铜梁作家李明忠历时8年创作的传记文学《何日君再来 刘雪庵传》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4月14日,记者对李明忠进行了专访。
《何日君再来》是献给恋人的墓志铭
《何日君再来》被誉为邓丽君“一生的微雕”,对于《何日君再来》的创作过程,网上有很多说法。
事情究竟是怎样的?
李明忠对记者说,中国音乐学院刘雪庵课题组编辑的《刘雪庵文集》中,刘雪庵自己写的《孙德志女士传略》揭开了迷雾的一角。
1931年,铜梁人刘雪庵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那首著名的《踏雪寻梅》就是他在求学期间的佳作。“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把桥过……”这欢快的旋律如今已经流传了80多年。
孙德志是低刘雪庵3个年级的学妹。当时,刘雪庵创作的歌曲,一经孙德志的演唱就广为流传。不幸的是,由于庸医误诊,二人合作时间不长,孙德志就去世了。
在《孙德志女士传略》中,刘雪庵写到,他与孙德志有“特殊的情谊”。李明忠告诉记者,查阅到这样的文字,他推测二人可能是恋人关系。
随后,刘雪庵的小儿子刘学苏的回忆证实了李明忠的推测。刘学苏告诉李明忠:“贺绿汀叔叔确实讲过,他们恋爱了一段时间。”
在刘学苏的家中,还有一张照片是孙德志病逝后,刘雪庵捧着她的遗照,在上海的中国殡仪馆里与她父母的合影。
此外,孙德志病逝后,刘雪庵每月定时给她的父母寄去20元生活费,10年没有间断过。
李明忠表示:“孙德志逝于1936年9月,《何日君再来》创作于1937年4月。种种迹象表明,这首歌就是刘雪庵献给恋人的墓志铭。”
自己掏钱办《战歌》《长城谣》火遍全国
从上海国立音专毕业后,1934年起,刘雪庵先后在中央航空学校、上海音乐艺文社《音乐杂志》任教或作编辑。
1937年,抗战爆发。为了鼓舞士气,刘雪庵自己掏钱,在上海创办了抗战音乐刊物《战歌》。
《战歌》先后辗转上海、武汉、重庆三地,最早是周刊,后来因为经费紧张,改为半月刊。在重庆时,《战歌》的发行量曾突破5000份。两年半后,因为缺乏经费,《战歌》无奈停刊。
李明忠告诉记者,为了找齐《战歌》原件,他历时两年多的时间,先后在上海、武汉等地的图书馆查阅。最终,他在重庆图书馆、沙坪坝图书馆和北碚图书馆找到了全套的《战歌》。
刘雪庵创作的《长城谣》就发表在《战歌》第二期上,这首歌经当时只有19岁的上海音专学生周小燕首唱后,迅速火遍全国。周小燕后来成为著名的声乐教育家。
“《战歌》中记载,周小燕在武汉演唱《长城谣》进行抗日募捐时,打动了很多人。捐款箱前排起了长龙,连衣不蔽体的难民也捐出了自己仅有的铜元。”李明忠说道。
此外,抗战时期万众传唱、脍炙人口的一组爱国歌曲——《流亡三部曲》也是发表在《战歌》上的。
《流亡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松花江上》由张寒晖创作,第二部《离家》、第三部《上前线》的作者都是刘雪庵。
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为《屈原》配乐
回到重庆后,刘雪庵先后担任中国电影制片厂音乐顾问、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组副教授,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等职务。
当时,《何日君再来》被汉奸利用成《贺日军再来》。对此,刘雪庵本人愤怒不已。
在重庆期间,刘雪庵曾为郭沫若的话剧《屈原》作曲,留下了一部不朽的经典。刘雪庵的长子刘学达、幼子刘学苏告诉李明忠,父亲时常向他们讲起《屈原》作曲的过程。
当年,郭沫若带着夫人造访刘雪庵,邀他为话剧《屈原》作曲。10天后,刘雪庵赶到临江门夫子池,与金山、陈鲤庭商谈《屈原》配乐的事。随后,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刘雪庵写成了《屈原》中的6支曲加全剧配乐。
1942年4月3日,《屈原》在国泰大戏院公演。演出前,《新华日报》头版用醒目的黑体字推出广告:“郭沫若先生的空前杰作 音乐和话剧的空前实验”。
演出中,《雷电颂》这场戏大部分只有金山一人在舞台上,台词长达10多分钟,而音乐的补给给演员和剧情增加了气势,令金山的表演更加饱满真实。
演出获得空前成功,幕布合拢时,观众席上一片高呼:“把这黑暗的世界劈开!劈开!劈开!”
1957年,刘雪庵被错划为右派。直至1972年,他才被摘去右派分子的帽子。1978年,刘雪庵彻底平反。1985年,刘雪庵病逝于北京。(重庆日报/兰世秋)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