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下午的深圳音乐厅,大厅里咖啡吧飘来阵阵香气。没有演出的时段,大厅少了人潮拥挤的喧嚣,只有断断续续的小提琴声传来,让庄严肃穆的金树大厅显得活泼了几分。
琴声来自格列勃·顿佐夫的课堂,在转角处的凡乐乐社,格列勃正在指导学生赵婉玉为4月19日的“音乐下午茶”公益演出练习曲目。
格列勃是俄罗斯小提琴家。毕业于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前苏联最高荣誉人民功勋艺术家、著名小提琴家爱德华·格拉奇。
1998年,他来到深圳,在深圳交响乐团任职小提琴首席直至2005年。
“他琴艺高超,琴音中弥漫着发自内心的情感,那不仅仅是技艺的表达,也是演奏者自身文化历史底蕴的积累。”一位听过他演奏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如此评价。
2008年,格列勃受聘成为深圳艺术学校小提琴专业外籍教授,从职业演奏家转型到小提琴教育领域,血液中流淌着俄罗斯古典音乐因子的格列勃,把深圳的琴童们带到了不一样的古典音乐世界。
追昔 在深圳乐团 感觉很不错
坐在天台咖啡厅时,穿着T恤的格列勃与任何一个生活在深圳的外国人并无二致,可一旦他的手上有了一把小提琴,整个人立刻便有了光芒。
格列勃的朋友、凡乐乐社负责人杜小姐说:“他是一个特别简单的人,他的眼里只有音乐。”
1998年,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后,格列勃来到深圳。“在来深圳之前,我曾随我的老师格拉奇来中国演出,当时演出的地点包括北京、上海等。毕业后,有一个师兄介绍我来中国,可以选择上海或深圳,那时我对深圳没有太多印象,但觉得深圳离香港近,办事情都方便,所以来到深圳”。
1998年的深圳,文化活动稀少,但深圳交响乐团却很繁忙,“我们有很多演出,主要演出的场馆在深圳大剧院、深圳戏院,还有少年宫的音乐厅”。
当时,深圳最繁华的地段是罗湖区。对于热衷酒吧文化的外国人来说,罗湖火车站周围的酒吧和蛇口海上世界的酒吧,是他们休闲和娱乐的主要场所,“虽然深圳没有什么别的文化活动,但身处乐团,也不会觉得孤单,感觉很不错”。
进入2000年后,文化在深圳城市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日益重要。深圳确定了“文化立市”的战略,并着力打造“高雅艺术之城”和“图书馆之城”等。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深圳的文化团体都有了极大的变动。而深圳交响乐团成为深圳市唯一全额财政拨款的文化团体。
新的变化让很多外国音乐家不适应,格列勃也有此体会。“在深圳交响乐团前,演出非常繁重,经常要去各地演出。当时我有太太和孩子,需要照顾家庭,但那时太忙了。”
格列勃的太太玛丽安娜特切里安,同样也是一位俄罗斯亚美尼亚族小提琴家。她出生于音乐世家,是格列勃的同门师妹。与格列勃相比,她对西方古典音乐的理解更接近当前。她还曾得到过中国著名音乐家、《梁祝》的作者陈钢的悉心指导,对中国音乐有独特的理解和表达。
抚今 提琴演奏家 变为从教者
除了家庭需要照顾之外,让格列勃决定离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在乐团里演奏的时间太长,他的独奏已落下不少。“要知道在乐团里的演奏,需要跟其他人配合,需要有一些调整,这跟一个人独奏完全是两回事。”杜小姐解释。
离开了深圳交响乐团后,格列勃花费了一年时间练琴,才回到独奏的轨道上来。此后,格列勃和玛丽安娜特切里安开始了以独立音乐家身份的自由演出生活。
“我们有两个经纪人帮我们安排演出,会去中国的各个城市演出。我们参加环保组织的公益演出,也去俄罗斯使馆做演出。离开之后我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这很重要”。
740)this.width=740"> 日木,羌族棰击膜鸣乐器。又称羊皮鼓。汉称羌铃鼓或羌族手鼓。流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