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3日,著名导演、印象系列铁三角之一的王潮歌执导的《又见平遥》进行了公演。该剧是国内首个大型实景情景体验剧,也是印象系列在北方的第一部大剧,还是我省文化转型的标杆项目。
今年3月8日,《又见平遥》成功演出一年后,首次进行了较大规模改版。清明节期间,改版后的第一个小长假,该剧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火爆情形。
新版的《又见平遥》有哪些亮点?它与原有的旧版本又有哪些不同?4月20日,在“五一”假日即将来临时,本报记者再次走近古城,走进《又见平遥》,与观众一起探索其中的别样风景。
剧场未进先闻“号训”
“刀枪不入,飒气冲天。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刚入《又见平遥》剧场门口,记者便被豪气的“号训”所吸引。《又见平遥》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血脉传承、晋商仁德的故事:清朝末期,平遥城票号东家赵易硕抵尽家产,远赴沙俄保分号王掌柜的唯一血脉王思平回家,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接镖出征。七年过后,赵东家本人连同232名镖师全部客死他乡,而王家血脉得以延续。整场演出,通过“镖师死浴”“选妻”“灵魂回家”“面秀”等,凸显了平遥人的仁德、晋商的仗义。“号训”一段,就是今年3月8日改版中,《又见平遥》方面为让观众尽快入戏而进行的修改。而与“号训”同处A区(即镖师死浴一场)的解说员介绍,也较以前更完整地提早说明了整个演出的剧情。
坐着花轿游“古城”
“镖队就要回来了。这馒头不是卖的,是给镖师们的。”“先生,戴个平安枣吧。”“姑娘,坐好了,起轿……”
看过A区,随演出穿越到“清末”B区的“平遥古城”街头,欣赏过旧版《又见平遥》的人们会发现,剧中多了不少与游客互动的环节。如,热腾腾的山西面食摊前,你可以试一试做面条;古装的演员面前,你可能接到一颗平安枣;街头的花轿过来,你可以坐上去体验“颠花轿”的享受等等。巍峨的古式建筑边,一坛坛汾酒散发着清香。若你上前,演员会递上一碗白酒请你豪饮。那是满满一碗真正的二十年陈酿。
坐着花轿,尝着汾酒,朗朗的《三字经》读书声中,游客还在留恋中,演员已似乎在不经意中提醒着你:“到南门吧,镖队回来了。一起去祝他们平安!”
戏曲声中体验“平遥仁德”
随着人流来到“南门”城墙下,“灵魂回家”的演出一如往常一样精彩。与此前不同,这一节即将结束时,城墙背景变成了腾起的烟雾般的场景。伴随着声光电的特别效果,整个墙上变成了红花绿叶。
离开南门,你会在演员的道白声中,跟着人流来到C区。这儿就是《选妻》一场的地方。现场原来的红色墙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选妻地点外一场正在热演的晋剧。看着晋戏,演员会走到你面前,让你帮着按个吉祥的红手印,给选妻的赵家点点礼账等。票号东家赵易硕就要出征沙俄,死保王家“小爷”回家了。为给赵家留后,仁德的平遥人家家户户将自己适龄的女儿送去,给赵易硕选妻、留后。正如“赵易硕”演出中的感言:“这是平遥人的仁德,也是晋商的仗义。”王在盼说,此处拆去红墙,是考虑到以前游客到此场地有些拥挤。同时,没了围墙,人们听起来也更真切。
山西民歌中再游古城
整个剧场的改动,要数D区了。人们经过一个小时的穿越式观演,坐回到场上后很快发现,以往的白布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代表山西民间元素的红色大门,体现着中国特有的红色门文化。
此前,导演王潮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便明确表示:“大红门就是一个象征,祖先的象征。”
演出即将结束,剧场上又唱起了《桃花红,杏花白》。改版后的此段,演唱中除了人们自发的跟唱,有了专门演员的指挥和所有演员的和声合唱。演员的歌声中、观众的同声跟唱里,解说员的提醒声响起:“请不要停下您的脚步,走出《又见平遥》剧场,门外就是千年的平遥古城。您可在街头赏一下景色,也可在城墙上听听千年的故事,这儿是世界遗产平遥古城。”王在盼表示,这次改版用红门代替“白布人”,就是为了让人们在游览、体会晋商精神之余,不要有太多的压抑。
据平遥县印象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青峰介绍:《又见平遥》从去年公演至今,已成功演出739场,接待游客34万余人。从3月8日改版到4月20日,已演出80场,观演人数33051人次。(山西晚报/)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