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演奏者的想象力对音色的作用
从演奏者的角度来看,音乐的本质就是演奏家娓娓动听地陈述自身意识深处的种种感受体验。是一种诉说,是一种表现和传达。这种传达和表现必须依赖的是想象力。因此,对音乐形象的想象也就构成了音乐审美的重要基础,想象力成为了音乐审美重要的条件,它是沟通作曲家和欣赏者心灵对话的溪流,在传递美感的时候,想象力使音乐本身的意境更悠远、更雄浑。对想象力的依赖同样适用于钢琴演奏。好的想象力必然储藏着大量的观察成果。演奏者的想象越丰富,他对音乐作品内涵的体验也就越清晰,听众从其演奏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与意境也就越鲜明。而钢琴演奏者既是表演者也是鉴赏者,在演奏中对音色的审美想象总是和主观感受、经验、意识、情感紧密联系的。只有借助想象,才能领略到音乐作品的美。
第二节 内心听觉对音色的作用
音乐内心听觉是指在音乐活动中内心对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和声、织体、风格等一系列因素的感受和思维活动,在钢琴演奏中往往先于钢琴实际音响出现,成为实际音响的先导。
演奏者要运用内心听觉使钢琴作品的效果、情绪色彩、细节与整体结构在演奏者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音响图像,从自觉到不自觉地注入个人的情感体验、认识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的心理活动。倘若内心有了作品应有的音响动态及音色概念,就可以在演奏中发挥自己的技术,力图实现想象的音色效果。舒曼曾经在《论音乐和音乐家》中说过:“耳的意识并不次于其眼。在音乐中,直接由耳的意识作用过程而激发的思想和画面的元素愈多,作品的表现力则愈富有诗意和创造性。同样,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和程度也正是取决于音乐家在接受这些印象时的敏锐程度和想象力水平。”⑼
内心听觉对于一个演奏家是至关重要的。演奏家的弹奏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音色调节,实际上都是在自己的思维活动控制下完成的,这个思维活动就是对音乐的内心听觉。不过,有时我们对它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它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已。内心听觉是靠长期练习和积累获得的,一个好的钢琴演奏者应该是一个具有内心听觉的人。在练习作品或片段时,不断地去培养分辨声音的能力,使内心听觉逐渐丰实完美起来。在开始触键弹奏第一个声音时,就应该去听,要学会去辨别声音的好坏,一个正确的触键动作,会奏出明亮、具有共鸣的音质。随着技术的增长,内心听觉也要相应地提高。从一个片段和小作品中去听音乐,去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均匀、平衡、色彩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不同作用,最终使内心听觉不断丰实,将想象中的声音形象体现在钢琴的演奏中。
在钢琴演奏中,只有演奏者运用内心听觉回忆旋律、音色,才能唤起听觉表象,才能引导和控制自身的演奏。从而达到眼、手、心完美配合,思维、情感、听觉、视觉、肌肉、神经达到最理想的协调。内心听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钢琴音色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节 演奏者的音乐修养对音色表达的作用
技艺精湛的大师与玩弄音调的匠人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音乐修养的高低,乐感的优劣。亚瑟·鲁宾斯坦曾说:“有的人总是谨小慎微,总是放不开,只想别漏掉某个音,别碰着旁边的音,别把邻近的两个音同时压下去。其实,这些枝节上的考虑都应该排除掉。”又说“要把正确的音乐形象传达给观众,若不如此,那我早在若干年前就被赶下舞台了。因为从数量上看,我可以算是弹错音的冠军,但公众对此并不在乎。公众主要是不能容忍对整体的歪曲。”有些人的弹奏准确无误,却不能创造意境,感染观众;而鲁宾斯坦的演奏虽然有时有错音、不甚“精确”,但是却浑然一体、惊心动魄。这是因为匠人的弹奏所追求的是“不出错”的堆砌;大师弹奏追求的是对乐曲深刻内涵、独特韵味的表达与揭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乐感对于钢琴演奏者的重要性。
钢琴弹奏是再现具体的音乐,因此,对自己所弹奏的音乐有无领悟,有无乐感,是能否通过弹奏去感染听众的根本前提之一。所以在钢琴演奏中我们不能像打字一样,而无音乐的感悟,这样是不会产生丰富多彩的音色的。演奏者在弹奏钢琴之前,应对所弹音乐有所感悟,用头脑和心灵支配着手指去弹每一个音,不断发现音乐本身的色彩内涵。
此外,提高音乐理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演奏者准确的把握音色。演奏者在培养乐感的同时,应当有目的地对作品进行理论分析(包括作品的曲式、和声配置、复调形式、肢体特点以及创作时代和背景等),透视分析作品的能力。
钢琴(piano forte或forte piano),简称piano,是一种键盘乐器,用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