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结束后,全体演员向观众谢幕
4月22日,星期二,是国家大剧院例行的“休整日”,很少有演出安排在这天举办。然而,正是在这个按惯例票房最清淡的日子,一场名为《锦城丝管》的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却吸引了大量观众,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几乎座无虚席。
这场由中央民族乐团和成都民族乐团联袂演出的音乐会,让首都观众感受到了独具西南特色和成都魅力的民乐之美,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央民族乐团是文化部直属的国家艺术院团,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国家队”;成都民族乐团论资历、影响和实力,与中央民族乐团尚有不小的差距,此次能走进国家大剧院与中央民族乐团同台献艺,并受到首都观众的认可,堪称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这背后,既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也得益于国家院团对地方院团的大力帮扶,而这种国家院团携手地方院团共同促进民族音乐发展的模式,也受到业内人士和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改革带来的生机
成都民族乐团成立于1985年,是我国西南地区唯一一支从事民族音乐创作演出的专业民乐团,不少作品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曾几何时,成都民族乐团还走进中南海、北京音乐厅演出,在全国民乐界有一定影响和地位。此后,同全国很多地方民乐团一样,成都民族乐团逐渐沉寂。尤其是近年来,成都民乐团一度人心涣散、步入低谷。
2012年,根据中宣部、文化部《关于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和“转制一批,划转一批”的工作要求,成都市在四川省率先完成深化市属国有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工作。一些具有市场潜力和生存能力的艺术院团,如歌舞团、话剧团、杂技团等完成转企改制,成立了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而民乐团、曲艺团、木偶皮影团等市场生存能力较弱的院团,连同人员、编制和经费整体划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主要从事研究、保护、传承和文化惠民演出。至此,成都民乐团重获生机。
改革前,成都民乐团人才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乐队没有固定排练场地,乐器数十年没有更新,很多团员只能自备乐器或者使用业余演奏的乐器来充数,创作更是无从谈及,演出数量也非常有限,2010年全年的演出仅10余场。
改革后,队伍不仅稳定了,而且引进了不少专业人才,聘请了阮演奏家、教育家、指挥家丁晓燕担任特约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乐团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成都民乐团完成惠民演出70余场,是前几年的总和,预计2014年将突破100场。与此同时,由于定位找准了,政府的扶持也就顺理成章,对乐团的投入空前增长。2014年,市财政拨款1300万元,为成都民乐团和交响乐团购置新乐器,解决了乐团发展的一大问题,而且通过政府采购演出的形式,让民乐走近市民。近两年,成都民乐团还不断推出新的作品,举办了《丁晓燕民族作品音乐会》、《“畅响成都”系列大型民族音乐会》、《“春之声”新年音乐会》等大型音乐会。一度沉寂的成都民族乐团,在改革中得以生存,并让人再度对其发展寄予厚望。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